去年8月,我到广州万木草堂参观,在康有为的展室,这样一段文字,引起我的关注——“一八九七年六月,康有为弟弟康广仁携侄女,十九岁的康同薇到上海开不缠足大会”。 回杭后,我通过查阅《康有为年谱》《康有为大传》《追忆康有为》《万木草堂诗集》《康南海自编年谱》《万木草堂集》等志书了解到,一八九七年九月,康有为、康广仁携同薇游玩杭州西湖时,受到钱塘县令吴双遣的盛情款待,并在花港高庄住了三夜。期间,他们瞻谒了岳王庙、于谦祠;游了龙井寺、烟霞洞、韬光寺、天竺寺等名胜古迹。在高庄游住时,康有为对女儿同薇说,你看看这个地方多好,跨苏堤,过花港观鱼,为里湖幽绝处。远望湖中,荷塘数十里,有人家杂居荷柳深处。此间泛舟较孤山尤幽胜……继而,他又笑着对女儿说:“同薇,我也想在这里卜宅而居。” 一八九八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康广仁不幸殉国,康有为游学海外,一别多年。一九一五年三月,康有为偕门人王公祐、邓百村及同璧、同复、同琰等再游西湖时,特意来到高庄,作旧地重游。想起那年在高庄的往事,距今十九年矣!怎不使人怆怀,随即写下:“湖水仍清柳放绵,高庄庭户尚依然。记携弱女曾三宿,苏武重来十九年”。同时,他也想起,当年与同薇曾说,想在这幽胜处卜宅而居。 一九一六年夏,康有为受浙江督军吕公望、警务处处长夏超的邀请,入住刘庄。是时,康有为在西湖西南隅尽头的丁家山,购园地30余亩,一九二零年春夏开始修路,于一九二一年建成。从康有为的文字中得知,他在丁家山安家,确是不容易的,反反复复争议了十一次。 《西湖新志》载,丁家山为南高峰之支脉,在杨公堤西南,与北岸栖霞岭、乌石峰相拱揖。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疏浚西湖时,辟径建了一条磴山小道,还建了一座丁家山亭。山石间筑有舫室数间,舫前奇石林立,状似芭蕉,高丈许,遂称“蕉屏”。屏内庋石床、石几,时有人携琴作《梅花三弄》,古音疏越,响入秋云,高山流水,增修景目曰“蕉石鸣琴”。《湖山便览》载:“舫前秀石林立,状类(似)芭蕉……石根天然一池,有泉从石罅出。” 康有为得丁家山园地后,建成“一天园”。先后邀请老友来访,有结交三十余年的尚书沈寐叟、晚清四大词家朱疆邨、晚清诗人陈三立等。他们游玩了这一带的景色后认为,这里都已是“康圣人”的山了,何不谓之“康山”。康有为认为言之有理,便想请沈寐叟来题写。但沈寐叟婉言谢绝。 康有为认为自己题写“康山”是不合适的。于是又写信给沈寐叟:“西湖水上步沈寐翁尚书兄却寄:烟深不见北高峰,独泛扁舟写旧踪。可惜寐翁不携手,钱江风雨见鱼龙”。沈寐叟读罢,再不能拂却老友之情,欣然书下“康山”墨宝。 嗣后,康有为自书:“蕉石鸣琴”“潜岩”。一九二一年,“一天园”建成,“康山”“蕉石鸣琴”“潜泉”也镌刻到山石上。 一九二四年,时年六十七岁的康有为,与家人在“一天园”共度元宵佳节。当夜,他欣喜地写下:“甲子元夕,一天园山巅无障碍坛放烟火,与同壁、同凝、同倓及昌婿,僖、俸、邦、凤四孙饮酒传花,惜薇不来。” 然而,好景不常在。三年后,康有为因病辞世,时有争议的丁家山“一天园”被政府收回。 20世纪末,杭州市园文局施奠东先生主编的《西湖志》载:“蕉石鸣琴题刻”,在丁家山东端,蹬道之南丈许石壁前,每字二十五厘米见方,沟底刻法,刻于卓立之石上,落款庚申三月康有为;“潜岩摩崖题刻”在丁家山脊,行书,每字四十五厘米见方,落款南海康有为;“康山摩崖题刻”,在丁家山脊岩壁,行书,每字六十厘米见方,清沈曾植题书。 再来丁家山,寻找“康山”“蕉石鸣琴”“潜岩”等刻石,它们都完好如初,字迹上还饰以红、绿色,很是显眼突目。“蕉屏”旁,种了不少芭蕉,“潜岩”下一泓山泉,池水清澈,可鉴人影。屈指算算这些“刻石”的年纪,已是一百零二岁了。“康山”的刻石虽在,但今天人们仍旧叫着丁家山的名字。这真是:“湖上人事多变迁,百年‘康山’仍姓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