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阅读 | 《人间食单》 王干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2年10月
王干是会写的人,更是会吃的人。品读《人间食单》过后,我愈发笃信之。所谓会吃,讲究的不是吃食的名贵、档次、排场,而是食材的地道,并且知其味、享其乐。 青扁豆和芋头红烧,如果再加点五花肉,“简直就是天上人间的味道了”。这是一陶醉。跳扁豆的游戏分出胜负之后,把扁豆拿到取暖的铜脚炉里烤一烤,而后放到嘴里嚼一嚼顿感“喷香喷香”。这是二陶醉。芦蒿是野菜,只有长在江边,经过日晒、雨淋、江水浸才正宗。“你能吃出江水的味道,你能品出泥土的涩味来,当然这属于芦蒿的那份清香何质朴。”长得嫩绿嫩绿的多为人工培育的,它们比野生的好看、齐整得多,味道终究不太对。有一道汤,令王干不止垂涎三尺,其鲜可谓鲜翻了整个里下河,那就是蚬子汤。它是该地区最家常的菜,“尤其蚬子豆腐汤,白得乳汁似的,鲜嫩可口”。遇见王干或沉浸或陶醉于美食中的情景,被他文字勾画出的色香味引诱着,仿佛置身他身旁被其满足感与幸福感罩住,挪不开步子。 由此可知,王干的食单可谓土气十足。这土气是难得的。土气即地气,即原汁、原味、原产地,这种追求搁在几十年前是正常的。而在事事讲究速度与效率的当下,则可遇不可求。从此地到彼地运输速度再快、冷鲜技术再好,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定比不上刚从海里捞出、从地里拔出、从山上采来的新鲜。新鲜,正是王干人间食单的灵魂,舍此无他。 王干在《马铃薯的文学素》中提及汪曾祺发现某种马铃薯的花是香的,这大大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王干自认为,汪曾祺之所以有此发现,源于他对生活的爱意,这份爱意让他不放过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和角落。而这种爱意,恰好也是王干撰写人间美食的情感来源。食是人之本能,乃饱腹与生存之必须。很显然,王干笔下所写已超越本能,上升至更高的层面。在他这里,食是一种情趣,生活之必备佐料;食是一种美学,与语言之追求相映成趣;食是一种艺术,成为他文学百花园里的重要分支。当然,食并不是高于人间万事,而是牢牢地扎根于人间万事万物之中。故而,因食而得的福分是多数人都可以享用的。 作家之个性最重要在于语言的质地。写美食之种种与种种之美食,虽爱之真切却不写满,是王干的一向风格。有的时候是篇幅精简,更多的时候是文字点到为止的简洁,不做多余的渲染,更是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话说回来,每个人的年少时光抑或人生道路上总有那么几件与美食有关的往事,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味。品读《人间食单》就是无法弥补之弥补,让食之色、香、味随着王干的书写从记忆的深水中浮泛上来,不也是平淡日子里的一点趣味?更重要的是,王干的人间食单没有门槛,也许有他的年代感,却是大众化的。并不生活在里下河地区的读者,也可以按照他的食单和工序追随操作一番,当然,得到的滋味和感受定会和他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还是那句话或那个原因:不够新鲜。 本书写的虽是美食,其中文字并不仅是家乡美食之事,写了他乡的各种美食,写了给自己终身影响的恩师汪曾祺先生,写了各有际遇与喜好的朋友们,此外还顺带勾连起年少的懵懂时光、长大后的辗转奔波以及读过的书、碰到的事。故而,此书实则是以人间美食为核心的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