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人在草木中
2023-03-17 14:40:30杭州网

山野林壑间的寻常草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龙井茶被附丽了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以翠绿婀娜的姿态,张扬着这座城市的绿水青山。

惊蛰过后,春雷隐隐,西湖群山间,茶蓬吐绿,遍山翠色,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季又开始了。

过不了多久,就又可以喝到清香扑鼻的西湖龙井新茶了。想想都令人激动。

但是新茶年年有,今年格外不同。为何?

就在不久前的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该项目录,位居世界第一。

一盏清香的中国茶,再次令世界瞩目。

此次入选名录的“中国茶非遗”项目包括44个子项,浙江占其六,名列榜首。而在这6个项目中,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又独占鳌头。

读到这里,再捧起这杯西湖龙井新茶,你会作何感想?

众所周知,在绿茶世界里,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著称的西湖龙井茶无可争辩地处于“龙头地位”:不仅在历次名茶评比中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茶园更是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之一,“西湖龙井”品牌价值亦连续多年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榜首,高达十几亿人民币之巨……

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如果说“西湖龙井”是塔尖,“杭州龙井”“浙江龙井”等就是塔身、塔基。以“西湖龙井”为塔尖,延伸引领“杭州龙井”“浙江龙井”,乃至今后向“中国龙井”发展,一个“龙行天下”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原本只是山野林壑间的寻常草木,竟然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何以这么了得?

且看城西的西湖,一面抱城,三面环山,构成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环境。西湖山水间,随处可见与茶有关的人文景观,其中首屈一指的当为翁家山的龙井村,被誉为“绿茶皇后”的西湖龙井茶的主产区就在此地。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曾明确提到钱塘(今杭州)的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可见西湖地区产茶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不过龙井茶的声誉鹊起,主要在明清两朝。明嘉靖间杭州人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卷四中云:“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睹矣。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

到了清代,乾隆帝六下江南,四次到龙井,不仅大写特写龙井茶诗,还品题“龙井八景”,经过他的卖力吆喝,龙井茶开始真正名扬天下。

如今的西湖龙井,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山野之物,她被附丽了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更是成了一种城市生态,以翠绿婀娜的姿态张扬着这座城市的绿水青山。

且让我们走进西湖山间,去感受那异样的美景吧。远眺,郁郁葱葱的茶山,层涌叠翠,如同一片浩瀚的绿海。近看,一垄垄、一畦畦连绵不绝的茶蓬,形成山坡绿篱、天然盆景,仿佛一条条逶迤而行的青龙,游嬉于熹微山岚中,撼人心魄。

春茶采摘时节,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忙碌于青翠而又线条分明的茶垄间的采茶姑娘,如同点缀在五线谱上的一个个跳跃的彩色音符。一双双灵巧的手在绿叶间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片片细嫩的新芽应声落入竹篓。若是这时节,山坡上大喇叭里响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茶舞曲》就更应景了:“溪水青青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采回茶叶,就迎来了更重要的环节——茶叶制作。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茶农早就把茶种成了一种艺术品,“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摊青,杀青,摊凉,回潮,辉锅,采回来的芽叶,要经过这么多道繁琐的工序,才能做成“贵如金的明前春茶”。

更不消说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炒茶手法了!你看,茶农们总结了“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个字,看他们炒茶,似乎就在看魔术师表演,一芽一叶的青叶,在采回来的当天,就变成了充满大山气息、在杯中快乐跳舞的精灵!

难怪2020年3月21日,来浙江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饶有兴趣地观看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杭州日报》2020年4月2日,第4版)

茶是地地道道的“国粹”。梁实秋曾在《雅舍怀旧》一文中说:“不喝茶怎能成为中国人?”茶,这片来自于东方的神奇叶子,不仅在古代与丝绸、瓷器一起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张文化名片,如今更是与咖啡、可可一起被列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风靡全球。据统计,全球70多亿人口,喝茶的占了三成多,一句“茶行天下”还真是所言不虚。

喝茶,是有讲究的。或许正因其来自山野,是天地的精灵,为与茶性的冲淡、清和相投合,自古以来,国人饮茶特别讲究“清趣”,对环境的清幽十分推崇。

翻开古籍来看,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若在室门之内,则需凉台静屋、明窗曲几之类,而犹以富有野趣为好。或处竹木之阴,或会泉石之间,或对暮日春阳,或沐清风明月。如唐人柳宗元诗句“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宋人陆游诗句“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来更清绝,竹影踏斜阳”,苏轼诗句“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无不细腻精微地描绘了种种情景下的饮茶清趣。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则将“饮时”之宜陈述为“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数十条。

明代大画家徐渭也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这种优美的习俗,如汩汩清泉流淌至今。民国文人周作人曾在《喝茶》一文中这般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如果按《神农百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算起,茶走入中国人的世界已有逾五千年历史。包括西湖龙井茶在内,多达2000多种的中国茶品,不仅滋润了国人的喉吻,更滋养了国人的心灵。由此形成的丰富多样的茶俗,世代传承,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不仅如此,中国茶还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茶是美好的,她孕育了中国人雅致美好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也涵养了中国人平和包容的心态和含蓄内敛的品格。而在我看来,更令人心动的地方在于,一盏清茶对美好传统的继承和赓续。

我在大学的茶文化学院从事中国茶文化教学已有十余年,亲眼见证了一脉优美的传统如何在一代新茶人心中萌芽、发叶、开花、结果。

小熊姑娘来自江西,有个很琼瑶风格的名字:苡含。她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学的是文物专业。十年前一个春茶飘香的时节她初来杭州,原本是想向我请教考古的问题,但在我请她喝了一杯刚刚炒制好的明前新茶后,竟然不能自已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叶子!

她不但毫不犹豫地辞了原先的工作,一个人来到杭州,而且一边在茶店打工,一边刻苦自学,竟然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就相继考取了高级评茶师和高级茶艺师的证书(大学修完茶文化专业通常需要四年)!

有一回我应邀去做一个“茶与中国文化”专题讲座,茶歇阶段特意请了她过来表演一个“宋韵点茶”节目。当一席精致的茶席布就,炉中香篆袅袅,瓶中插花斜出,悠扬古雅的乐声中,着一袭紫色长裙的苡含用熟练的手法在黑色建盏中击拂茶汤,须臾工夫,盏中现出了“三潭印月”的印记。

堪称惊艳!现场掌声雷动。那一瞬间,我恍惚也穿越了千年,回到了苏轼那个年代,那个令人难忘的明月夜。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周新华 丁以婕 摄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宝石山上冒出阵阵浓烟?别慌,是场演习
探秘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制作工艺与低碳生产
西湖区数字经济发展再加“砝码” 西溪大会
杭州启动“亮眼”行动 钱塘区即将拉开“百
杭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成立
淳安破获一起涉烟违法案件 累计涉案金额
扎根基层守住市场安全 她用专属的力量守护
海口警方通报女子穿仿制日本军服嬉闹:行政
江西新干县一矿采场发生冒顶 造成4名工人
为1100万元,母校给肄业生上了最后一课

杭州影像


茶园春意

繁花似锦

西泠秋拍 随春而归...

河南下雪冲上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