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2020南宋文化节昨天开幕,新亮相的清河坊让人惊艳。
月色下的瓦、穿着汉服的姑娘、落下一地光影的灯……恍若把我们带回“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年代和氛围里。
800多年前的历史和文化,就这样在清河坊的瓦檐街巷、石板青苔、书籍绘画,以及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里,绵延至今。
南宋,清河坊,留给了我们些什么?
如今,又绽放出怎样熠熠生辉的光彩?
今天起,快报推出“御见清河坊·宋韵最杭州”之“穿越800年”特别报道,时光流转,来感受一下南宋留下的今日韵味。
第一篇来看南宋的勾栏瓦肆和现在重现的勾栏瓦肆。
南宋时临安城有23座瓦肆
瓦肆,又称“瓦舍”“瓦市”“瓦子”。“瓦”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层层叠叠的瓦片,实际上瓦肆跟“瓦”没有实质性的关系,只是取了“瓦”的意思,是“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一个瓦肆里会有很多个小场地,这个场地就叫勾栏。
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时期,游人可以随意进出瓦肆,在勾栏里看不同的表演,看乏了还能在瓦肆喝杯清茶、品个小酒。
文物鉴赏家、南宋文化学者李飞说:“当时的勾栏瓦肆,类似现代的游艺场。瓦肆内既有表演各种技艺的勾栏,又有卖药、估衣、饮食等各种店铺。勾栏内设戏台、戏房、腰棚(看席)等,是专供杂剧及其他技艺表演的场所。”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临安城有23座瓦肆,连小县城、小市镇都有。再翻看《梦粱录》,就会发现瓦肆真的很热闹,比如当时的北瓦,每日客流量可达上千人。
李飞说:“南宋时勾栏瓦肆遍布杭州,艺人荟萃,是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摇篮。这种演艺场所模式在杭州出现和兴盛,标志着杭州戏曲走向兴旺成熟的阶段,促进杂剧、南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对中国演艺产业的影响巨大。”
在表演内容上,南宋的演艺清单很丰富,南戏、宋杂剧、傀儡戏、影戏等各式戏曲争奇斗艳。
其中,宋杂剧是当时戏曲界的一枝独秀,在现存不多的南宋文物画中,就有一些是记录宋杂剧的。
李飞写的《南宋宝鉴》收录了两张,一张是杂剧眼药酸图,另一张是杂剧打花鼓图。前者是宣传宋杂剧《眼药酸》的“广告海报”,后者画了两个女人打花鼓。
李飞说,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后,社会的安定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不仅演剧场所遍布杭州城内外,而且因为人口众多,聚集起大批观众群,以及为之编写剧本的文人士子,因此南宋演艺繁荣,便不足为怪了。
勾栏瓦肆为生活在宋代的人添了很多乐趣,只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杭州首次恢复重现南宋瓦肆
叭蜡子巷的东口,立着半月拱门,上挂“南宋瓦肆”的招牌。
穿过门头,巷子深深,青石板一直蜿蜒到空旷的广场和戏台。叭蜡子巷的戏台高2米,戏楼的顶檐飞天翘角,古韵十足。幕布揭开,好戏登台。
上城区文广旅体局四级巡视员潘守卫说:“我们对叭蜡子巷的改造,侧重于引入古老的中华传统戏曲,从而重现恢复南宋勾栏瓦肆的业态。为寻找合适的曲艺节目,花了很长时间。”
“你看那边,谁来了?”“那是才貌双全的祝英台。”
戏台上正在表演梁祝的故事。草桥相遇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两个提线木偶,执扇相望,拳拳之忱。
9月25日至10月8日,这里每天都有木偶戏表演。木偶戏是南宋时期非常流行的戏种,为勾栏瓦肆的著名傀儡戏之一。
《新梁祝传奇·草桥相会》是一档“走出国门”的节目,曾在中国丝绸之路艺术团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时表演过。
在幕后操控木偶的是5位演员,有退休的国家二级演员,也有省、市非遗传承人,其中,操控“祝英台”与操控“银心”的演员还是一对祖孙。
“提线木偶是木偶戏中最难的一种,《新梁祝传奇·草桥相会》还要在高台上表演,意味着演员要灵活控制至少2米长的线,没有几十年功底是做不到的,这里每个人都至少练了20年。” 木偶戏负责人耿娟说。
除了《新梁祝传奇·草桥相会》,《新哪吒传奇》也是很受大家喜欢的一场剧,昨天现场,好多大人把孩子架在肩头,一大一小都看得津津有味。
在叭蜡子巷的空旷小广场上,老艺人们还会为大家表演杂耍。
非遗传人鲁立清被大家熟知的是他的吹糖人、剪纸等技艺,但其实,他还会变戏法。
昨晚,他出现在叭蜡子巷的长廊下,在台面上放了两个瓷碗、三只小球。当他将球往碗上一搁时,球倏忽不见了……这一古法魔术,在南宋深受欢迎,辛弃疾写“一夜鱼龙舞”的“鱼龙”便是指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