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未来生活节上,一位穿汉服的姑娘偶遇机器人。 首届未来生活节,那时机器人还没有普及。 都市快报
刚过去的周末,家住杭州丁桥,今年73岁的朱阿姨冒雨来到西湖边,参加一年一度的未来生活节。为此,她特地让女儿请了一天假,“如果她不方便,那我就自己骑电动车来。” 两天后,比她大10岁的何大伯也从城北特地赶来,换了两趟公交车。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未来城市馆。当得知自己每天都要路过的华丰路要建地铁站了,开心得像个孩子。 这是刚过去的第四届杭州(国际)未来生活节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不由得使我想起2017年,在首届未来生活节上碰到的两位老人。比何大伯、朱阿姨岁数都大,一位86岁,一位84岁。前者用5秒时间体验了一把刷脸支付,给孙子买了一份礼物。后者在和工作人员聊了1小时后,把准备用来买保健品的钱买了一台智能音箱。 这是两个让我们略感惭愧的画面。因为最开始时,未来生活节主要瞄准的是孩子和年轻人。在我们潜意识里,他们对科技和未来有好奇心。而事实证明,老年人拥抱和探索未来的冲动丝毫不弱于晚辈们。 所以,在此后几届里,我们强调未来生活节是给大小朋友的礼物。因为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恰好在这届未来生活节前夕,社交媒体在热议一个话题。因为疫情,那些不熟悉移动互联网的老年人成了“被时代抛弃的人”。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下,他们极有可能是技术普惠覆盖不到的人群。那么对他们来说,未来的大门是否就此关上呢? 在第二届未来生活节,小米的展位接待了一对来自余杭的老夫妻。他们对小米的智能台灯感兴趣,但又怕买到家不会用,非常忐忑地和工作人员聊了半小时,还细心地掏出小本子,把要点一步步都记下来,最终才放心地下单。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又心生敬意的片段,这份敬意同时也给耐心讲解的工作人员,可能在日常生活里,愿意给予这群老人足够耐心和时间的人真的已经不多了。 他们依然愿意学习,愿意用仅剩不太多的时间去追赶即将远去的时代列车,只要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我们由衷地希望,未来生活节成为这双“援手”,同时也是一座桥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老人与年轻人一道看到值得期待,可以碰触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