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未来生活节上,一位穿汉服的姑娘偶遇机器人。 首届未来生活节,那时机器人还没有普及。 都市快报
刚过去的周末,家住杭州丁桥,今年73岁的朱阿姨冒雨来到西湖边,参加一年一度的未来生活节。为此,她特地让女儿请了一天假,“如果她不方便,那我就自己骑电动车来。” 两天后,比她大10岁的何大伯也从城北特地赶来,换了两趟公交车。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未来城市馆。当得知自己每天都要路过的华丰路要建地铁站了,开心得像个孩子。 这是刚过去的第四届杭州(国际)未来生活节上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不由得使我想起2017年,在首届未来生活节上碰到的两位老人。比何大伯、朱阿姨岁数都大,一位86岁,一位84岁。前者用5秒时间体验了一把刷脸支付,给孙子买了一份礼物。后者在和工作人员聊了1小时后,把准备用来买保健品的钱买了一台智能音箱。 这是两个让我们略感惭愧的画面。因为最开始时,未来生活节主要瞄准的是孩子和年轻人。在我们潜意识里,他们对科技和未来有好奇心。而事实证明,老年人拥抱和探索未来的冲动丝毫不弱于晚辈们。 所以,在此后几届里,我们强调未来生活节是给大小朋友的礼物。因为在未来面前,我们都是孩子。 恰好在这届未来生活节前夕,社交媒体在热议一个话题。因为疫情,那些不熟悉移动互联网的老年人成了“被时代抛弃的人”。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下,他们极有可能是技术普惠覆盖不到的人群。那么对他们来说,未来的大门是否就此关上呢? 在第二届未来生活节,小米的展位接待了一对来自余杭的老夫妻。他们对小米的智能台灯感兴趣,但又怕买到家不会用,非常忐忑地和工作人员聊了半小时,还细心地掏出小本子,把要点一步步都记下来,最终才放心地下单。 这是一个让人心酸又心生敬意的片段,这份敬意同时也给耐心讲解的工作人员,可能在日常生活里,愿意给予这群老人足够耐心和时间的人真的已经不多了。 他们依然愿意学习,愿意用仅剩不太多的时间去追赶即将远去的时代列车,只要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我们由衷地希望,未来生活节成为这双“援手”,同时也是一座桥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老人与年轻人一道看到值得期待,可以碰触的未来。
去年未来生活节,一位小朋友盯着看机器人表演。
去年未来生活节,一位大伯俏皮地将赠送的小礼物戴到头上。 在逛展时,因为一个宣传画面,何大伯想起年轻时候,一家六口人挤在宝善桥附近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天天要出门倒马桶,那时他觉得有抽水马桶的房子就是最好的房子。而现在,他期待的是一个打开阳台门就遇见私家小花园的未来社区。 这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杭州人,对城市未来的期许。 另一边,一位来自滨江的小妹妹连续两天拉着妈妈来看机器狗,一看就是四五个小时,看完“黑狗”还要看“白狗”,喜欢到连家都不肯回。回想前三届,也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看展,坚持排一个小时队伍,就为了看下被人工智能“施了魔法”的麦田,或者用AI换脸和达·芬奇合张影…… 常怀好奇心,拥抱新事物,这是一群父母对儿女未来的寄托。当这些期许和寄托因为一段沉浸式的体验和暖心互动有了承载和安放,未来生活节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说两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在溪口雪窦山展位,一个奶奶托着孙子攀岩,疯狂玩了一通后,孙子又赶忙拉着奶奶冲向机器狗。一大一小、一老一少,脚下生风、步伐坚定,额头有汗、眼里有光。这是关于未来最美妙的两个瞬间,也是一个城市节日该有的模样。
今年机器狗成了小朋友的最爱。 第二届未来生活节,一对专门从余杭赶来的老年夫妇对智能台灯很感兴趣。
去年一位爸爸带着睡眼惺忪的孩子来参观。 今年天猫国际展位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戴上VR头盔,了解杭州的自来水是怎么越来越清澈的。
通过VR视频,一位老人完成了杭州地铁一日游。
今年的潮玩展,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朋友做出蜘蛛侠的手势。
本届未来生活节,一位大伯在潮玩手办展仔细端详绿巨人胸像。
去年未来生活节,一位小朋友盯着看机器人表演。 去年未来生活节,一位大伯俏皮地将赠送的小礼物戴到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