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杭州”只是一个城市名称,不,它已经成了一个形容词 都市快报 我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一个形容词——“很杭州”。 疫情期间,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网友们评论“这东西非常杭州”; 西湖边小鸳鸯过马路,来往车辆主动停车让行,市民感慨“杭州特色了”; 闹市区推出限时20分钟绿泊位,方便过往司机吃饭、家长接送孩子、市民买菜就医,网友纷纷留言:“车让人之后又一人性化操作,这,很杭州”; …… 当“杭州”从地理名词变身形容词,这背后所代表的,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健康码,看似偶然,实则是杭州多年一以贯之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结晶;停车为小鸳鸯让行,是杭州“礼让斑马线”的自然延伸,也是城市与西湖和谐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表达;绿泊位,划出来很容易,想到这样做不简单,这是杭州长久以来人性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这些现象发生在杭州,网友们觉得是理所当然、再正常不过,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概括,只好浓缩成“很杭州”,来表达心中的赞叹。 而这种赞叹,在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很杭州”。 你对杭州的印象,什么最深?杭州市委网信办联合都市快报,今起推出“这,很杭州”城市形象征集活动,这也是第十二届(2020)杭州网络文化季的子活动之一。 征集一: 把你的“很杭州”故事分享给大家 你最中意这座城市的什么?是哪些原因让你留在杭州? 研究生小轩,最爱干的事是周末逛完湖滨后,买一杯奶茶坐在西湖边长椅上发呆:“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静怡的西湖,湖城结合这么好的城市,国内找不出第二个,我特别喜欢这种喧闹之后的独处”; 大力从北京辞职来到杭州,加入阿里巴巴,他是来寻梦的,互联网生态、政策、资金、服务,这一切他想要的创业基因,只有杭州有; 老张印象最深的是杭州献给世界的礼物——全球第一个城市大脑,舒心就医、便捷停车……让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享受着数字生活带来的便捷,目前,全国有500多个城市开始相继建设城市大脑; 住在滨江“阳光家园”里的600位老人,感受最深的是能有数十位年轻人相伴,年轻人每月房租只需300元,外加20小时慰老志愿服务,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减轻了年轻人的租房压力; 我们的图书馆向所有人开放,拾荒者看书前主动洗手;新华书店不仅卖书,还能借书,而且上线了外卖服务;书屋开进医院,读书也有了“点滴”时间;深夜书房24小时不打烊,爱看书的老王把这些称为“杭州读书四大奇观”; 还有公交车带USB接口免费充电、亲子小红车装上儿童座椅、路口设置遮阳棚为行人遮阳挡雨,每年4月开到荼靡的高架月季…… “很杭州”一直在这座城市不断上演。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说,以前很多人跟我形容杭州,喜欢用“江南特色”,大多艳羡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发达;现在用“很杭州”,把杭州的创新、引领、品质等特质一网打尽。 那又是什么触动了你?把身边小而美的城市细节、精致且和谐的城市特质、创新又多元的发展案例告诉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城市的美好。 征集二: 请你来做主播,介绍“很杭州” 根据大家的推荐,我们将选出能代表杭州的新鲜的事、有趣的人、温暖的场景……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带大家去现场看看。 如果你了解杭州、热爱这座城市且擅长主持,欢迎来做主播(不限年龄),和我们一起把杭州介绍给更多的人。 征集通道: 1.拨打85100000热线,直接报名; 2.给我们发邮件,kbshizheng@163.com; 3.在杭州新闻App给我们留言。 此外,微博话题词#这很杭州#已上线,记得写下你的故事@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