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家杭州仅存的专业书场 申报试点非遗曲艺书场 硬件软件还要一起升级 刚装上电子大屏的大华书场 大华书场供图 都市快报
说到书场,今年84岁的凤儿愣了一下:“说大书的?”尽管离开杭州几十年了,她还记得当年在杭女中念书时,常跑到书场听评话。 她说,上世纪80年代,人们愿意拿两张电影票换一张大华书场的门票。 如今,上城区青年路上的“大华书场”,已经是杭州仅存的一家专业书场了。 说书先生一袭长衫,拿一柄折扇,就能在台上说道个把辰光。三伏天的下午,户外热得像蒸笼,仍有80多位客人赶到书场,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 尽管评弹观众的年龄偏高,但相声和越剧的粉丝有很多年轻的。书场的主力演员更不乏“小鲜肉”,还有大把大把的外地人登门学艺,大华书场成了杭漂艺术家的大本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印发了《关于试点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设立工作的函》,将在浙江试点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设立工作。 大华书场积极申报了试点,并打算趁此机会,整改提升一下。书场里的艺术家们也在积极编排新剧,准备迎接场次的增加。 李小龙(左)在表演相声 李小龙供图 学生常常组团来看老师演出 李小龙,1989年生,初中英语老师,也是大华书场的专业演员。 如今,大华书场的剧目可比以前丰富多了,除了评弹,还有相声、越剧、京剧等。李小龙就是说相声的。 李小龙的家乡在大连,他从小萌生的“舞台梦”,直到来了杭州才算真正实现。 2019年6月,他第一次在大华书场登台,表演《杂学唱》。“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我候场时紧张到站不住,不停喝水,浑身发抖。”那场表演很成功。 在大华书场的这两年,李小龙养成了随手记灵感的习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梗和笑话,或者特别引人深思的内容,他都会打开手机,记录成笔记。这些碎片会变成每周表演的新内容。 来杭8年,李小龙白天是英语老师,晚上是相声演员。周末时,他的学生常常组团,过来刷老师的节目,这让他很有满足感。 李小龙在闲林买了房,成了“新杭州人”。在那些没有表演的晚上,他就在家里等搭档下班,两人从晚上9点排练到11点,再迎接当周的正式演出。 “每三个月更新表演内容”是大华书场的不成文规矩。正因如此,书场的演员没有一天懈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