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推动浙江文化城、南宋博物院等一批高品质文化设施落地
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规划》提出的 “两带、三区、多片”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杭州日报讯 公共文化设施,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持续推进,这些设施将在越来越突出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的同时,与市民越来越“亲近”。
日前,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了解到,该局组织编制的《杭州市文化设施近期建设规划(2020—2025)》(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成果验收。《规划》在全面评估杭州全市文化设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全市文化设施近期建设任务,并与“十四五”规划及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助力打造“一城一窗”。
“此次《规划》旨在以公益性文化设施为重点,聚焦‘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关键发展机遇,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提升文化设施软硬件水平,推动我市文化设施向国际化、特色化、品质化方向持续发展。”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文化旅游部门及相关建设主体的大力支持,相关成果将为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支撑。”
杭州博物馆规划建设相关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已基本形成“城市十五分钟,农村三十分钟”文化活动圈
“《杭州市文化设施专项规划(2012—2020年)》实施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省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初步构建了‘城市十五分钟,农村三十分钟’文化活动圈。”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基层文化设施中,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超67万平方米,较2011年底增长近50%;社区(村)文化活动室总建筑面积达322万平方米,较2011年底增长了约1.5倍。”
相关数据还显示,我市各类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数量可与国内一线城市相媲美,其中博物馆规划建设相关指标处于全国前列。
在市民的直观体验上,也能够佐证数据的“好看”。“比如图书馆,除了近些年建成投用的20余家市图书馆主题分馆外,还新增了江干区图书馆(九堡分馆)、滨江区图书馆等区级图书馆。”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介绍,如青少年活动中心,近些年杭州在保留位于昭庆寺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钱江新城的市青少年发展中心、拱宸桥西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北分中心,以及老余杭的城西分中心的基础上,还在滨江江南大道北新建了滨江分中心,惠及钱塘江南岸居民。
“老年活动中心方面,在建的杭州市城北老年活动中心将有效增强城北地区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的保障力度。同时,近年来,下城、钱塘新区、萧山、临安等地均有老年活动中心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全市老年活动中心布局体系。”
围绕世界名城定位再出发
推动高品质文化设施空间集聚
完善基层文化生活圈
“西湖、运河、良渚等世界文化遗产是杭州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如何通过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更好地挖掘和展示遗产的魅力,是我们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此外,部分文化设施的规模等级及运营服务水平,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基层文化设施在局部偏远地区的分布仍不均匀,覆盖率略显不足,我们希望《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短板。”规划编制团队负责人说。
《规划》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拥江发展、之江文化产业带等重点建设任务,引导各类文化设施在“两带、三区、多片”的空间上集聚,“两带”即围绕钱塘江沿线、大运河沿线,勾勒两条带状的文化设施集聚区,进一步锚固市域文化设施空间结构。“三区”则意味着围绕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地区、未来科技城地区、三江汇地区三个重点发展地区,通过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营造区域文化氛围,促进区域文化品质提升,增强区域文化特色。“多片”就是围绕大城北、城东新城、临平新城、良渚新城、富春湾新城等重点片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进市区两级文化设施落地。
同时,《规划》还结合城中村改造、旧城更新、未来社区建设等工作,加快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文化设施,着力完善城市地区“5分钟—10分钟—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村镇地区“5分钟—15分钟—30分钟”文化服务圈,有效提升基层文化服务覆盖率,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不仅梳理了全市各条、块上的文化设施,还将各区(县、市)在建、拟建的文化设施与相关法定规划进行逐项比对,确保各级文化设施能够落地实施。“编制适用、管用、好用的规划既是机构改革释放的红利,也是‘多规合一’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出的新要求。”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留意到,浙江文化城、杭州未来科技文化中心、南宋博物院、钱塘江博物馆、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一批高等级、高品质文化设施均已纳入《规划》。
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文化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未来杭城将会有更多高品质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基层文化设施与群众见面,进一步助力杭州“一城一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