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伯每天早上都会来采荷街道借书。
窗外的采荷塘,还留着残叶。暖暖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户,洒在图书馆的地上。书堆里,马大伯正熟练地在一堆书中翻拣着中意的历史书。每天早上,他都会拎一个白色环保袋,揣一副老花镜,赶去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图书馆。
目前,像采荷这样的基层(街道与社区)图书馆,杭州市区共有500余家,其中275家开通了“一证通”服务。也就是说 ,你可以通过电话向杭州市图书馆(以下简称“ 杭图”)预约借书,三四天后直接到社区图书馆取书。从杭图借来的书,也可直接还到社区图书馆。
“一证通”于2006年开始运行,5年多过去了,光是采荷街道图书馆的借阅量,已经达到了每月3000册。但是相比之下,不少社区图书馆的借阅量却缩水不少,平均每月只有数十册。
到底是什么制约了社区图书馆?它们又该如何突围?
小于想为女儿借本童话书,却没想吃了个闭门羹。喊了好几声,才过来一个社区工作人员,拿着一把钥匙开了洁莲社区图书馆的门。“不好意思,昨晚这里开过会,他们就把门给关了。”
约150平方米的阅览室内,分藏书区、阅读区、电子阅览区。藏书达4000多册,每年还有拨款用于添书,但是却很少有人来借书。
小陈有点无奈,“大多是来还书的,从杭图和江干区图书馆借的书,还到我们这里。”
不过,距离这里只有7分钟步行路程的采荷街道图书馆(以下简称采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采图工作人员王见芝说:“现在,每天都有十三四个人来借书,每人都会借上五六本。”甚至四季青服装市场的人都赶来这里借书,采图每月的借阅量已经达到3000册。
家住采荷塘的小吴每周都会过来借书。“这里的书挺多的,经常可以借到新书。”
现象分析
社区图书馆的冷热思考》》》
两家都是基层图书馆,一个沦为冷冷清清的还书点,另一个却办得红红火火。到底是什么原因?
对着门可罗雀的社区图书馆,社工小陈觉得,每年2000元的书款,花得实在有点尴尬。“今年又添了百来本书,可是没人借,全都堆在这里积灰尘。这笔书款,占了文体活动经费的5%多,说少也不少了,但就是发挥不了作用。”这样一个沦为还书点的图书馆,渐渐地让工作人员失去了经营的耐心。
而采图流通最频繁的新书,却并非街道自购,而是从杭图漂来的。
“我们这里通借通还,你在杭图的网上看到有想要的书,打个电话过来,我们就会帮你预约。一般三四天后,书就到了,再电话通知你。”采荷街道文化站站长戴志明说。
他认为,便利的模式,不仅吸引更多的人来借书,也为采图带来了新书。“从杭图预订的书,肯定会在我们这里还。进出的人多,直接又把书给借走了。这本书兜兜转转,始终在我们这里流通。”
不过这样的预订模式,目前只在江干区各街道内推行。其他街道如清波和长庆,还没有推行。
社区图书馆该如何引书聚人气
其实,采图的人气,还跟它的位置有关。
像采荷街道下辖的15个社区,都紧邻着街道文体中心,采图就位于其内。几个近的社区,步行前往采图只需七八分钟路程。远的社区,骑车也不过七八分钟。
“很多居民不愿去社区图书馆,直接上我们这里。”戴志明说 。而马大伯甚至连芙蓉社区内就有图书馆都不知道。
小陈也觉得,洁莲社区图书馆遇冷的现实,跟图书馆过于饱和也有关系。譬如街道与社区本就紧邻,还在各个点上都设图书馆,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资源浪费。
周宇麟也有点无奈。他是杭州市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基层图书馆接触很多。在美国和德国,社区图书馆的分布,与人口密集度有关,“这些国家是按图书馆学上的意义来划分的,而不是根据行政划分。”这样的布局,他认为更加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