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九个世纪的悲歌 ——湘湖的历史变迁 湘湖筑成,周边九乡农田大获其利。然而,湘湖从成湖一开始,湖区居民因为居住位置和生计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靠湖水灌溉农田的人们自然是要保湖,不肯破坏湘湖,而不完全依靠湖水灌溉的一些人则主张废湖,觉得还是拿来种地或者造房子的好。于是保湖与废湖一直存在斗争,湘湖成湖的九百年间,这种纷争持续不断,一度愈演愈烈。
湘湖建成仅七年,这里就有豪民不断向官府奏请“罢湖复田”,遭到靠湖水灌溉的百姓的坚决反对。当时有一个主张“罢湖复田”的官员要入京,有当地十位老人就一起跪请保湖。后来大家约定湘湖的留与废以当年的灌溉情况为准,如果当年遇旱湘湖能救田地那么就把湘湖留着,反之就要废湖。结果偏偏那年遭遇了大旱,周边的河道全部干涸,农田全靠湘湖水的灌溉才得以有所收获。当时有民谣说:“民有天,湖不田。脱未信,视此年。” 湘湖建成之后,对湘湖的威胁还有人为的侵占,于是,也就有了侵占与清退之争。宋朝南渡,定都临安,萧山与京城隔江而望,京城的达官贵族与一些当地的豪民相互勾结,一有机会就废湖为田,占为己有。一些高层官员勾结当地人把湘湖占为私人领地,建造乡村私宅、种植水稻等等。当时的萧山县令还曾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渡江进京上告朝廷,历经艰辛,一一清出所占的湖田,并做出处罚。为防止侵占湖利,历代禁令也很严。尽管如此,湘湖仍然经历了成湖、缩小乃至湮废的过程,人为侵占和破坏湘湖的事件经常发生。 侵占湘湖的行为一直不断,到明中期以后至清代这段时期,湘湖情形更加恶化。如明朝嘉靖年间跨湖桥的修建,“跨湖夜月”“跨湖春涨”古代是“湘湖八景”之一,然而其时,湘湖里是严禁造桥造堤的,四百多年前造的跨湖桥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一个违章建筑。跨湖桥的建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湘湖的水利功能,阻碍了湖水的畅通,使“湫口之水不能及”,严重影响均水灌溉,加速了湘湖的淤积,堤桥两边水域逐渐缩减,九乡大受其害,当时还流传一首民谣:“孙学思,筑湖堤,湖堤长,害九乡”。这样,湘湖的建与毁、存与废、疏浚与堰塞、侵占与反侵占,一直没有停息。在晚清民国时期,关于垦禁之争也达七次之多。 湘湖灌溉价值在慢慢弱化,湖面逐渐缩小,到二十世纪初,湘湖水面面积为2万多亩,仅为建湖时的三分之二,1949年前后,湘湖水面仅有1万亩左右,1966年时,湘湖水面仅存3040亩。此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湘湖水面仅1460余亩,成为了一个残留的河流型湖泊,整个湘湖基本变成两条宽三五十米的河道。之后,湘湖几近湮废。 明朝时刘伯温巡查各地,破除龙脉,发现湘湖有龙气,设坛施法,建了一座锁龙桥锁住飞龙,一锁就是几百年,几近湮废的湘湖如同被锁住的飞龙在呜咽、哭泣。 20 世纪 80 年代,一位美国学者萧邦齐曾来萧山研究湘湖,登上城山远眺,“怅望着悲惨的景象,注视着高山长天”,回国后出版了一本书,题为《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正因为湘湖经历了如此沧桑巨变,这位美国学者把九个世纪的湘湖比作了一曲“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