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花▼
何年植向仙坛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虽在人间人不识,与君名作紫阳花。 相传,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招贤寺见到一株美丽的山花树,与之取名“紫阳花”,并以此为题作七言绝句,诗序:“招贤寺有山花一树,色紫气香,芳丽可爱,颇类仙种,因以紫阳花名之。”世人未必记得布毛侍者,当年的紫阳花也早已芳踪难觅,这首朗朗上口的七言诗却流传下来。从围墙边上绕进院内,眼前是嘈杂的工地,神思却忍不住飞回大唐盛世,想象当年乐天在这湖畔小寺内惊艳于那株无名山花的欢欣,心情竟也跟着愉悦起来。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在这古寺遗址,只须闭上眼睛体会;虽残存粉墙木门,仍有佛家清静。 唐末战火纷飞,唯吴越国保境安民、休养生息,许多佛塔寺院都在那时建起。《咸淳临安志》记载,吴越国时期创建和扩建佛寺达200多座,寺塔也是南方各国中最多的,吴越国因此被称为“东南佛国”。这一时期,招贤寺这处极有来历的小小草庵,也被吴越王钱弘俶改建成一座古朴端庄的佛寺。 明代《西湖游览志》记载: “(葛)岭上旧有招贤寺……唐德宗时,郡人吴元卿为六宫内使,弃官学道,结庵山中。开运三年,钱氏改建为寺。有尉迟恭井、蒙泉、东坡书匾。” 宋朝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招贤寺正殿前有个精巧的院落,一座石拱桥,桥下泉水淙淙,应是引寺后宝石山的山泉而来。南朝四百八十寺,那时西湖亦在山林,周遭皆“梵家”,庙宇虽众,因地处西湖心脏位置,招贤寺便如万寺中的那一粒朱砂,引历代贤人竞折腰。苏轼自然要循白诗而来,留下他的墨宝。史书记录苏轼为院中泉水题“蒙泉”为名。 《浙江通志·寺观》中关于招贤寺的记载为“招贤律寺”,律寺指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的律宗修行的寺院。《咸淳临安志》记载:“禅宗院。唐德宗朝,郡氏吴元卿为六官使,弃官参鸟窠禅师,建庵修道,即会通禅师也。开运三年,钱氏建院,原额招贤。治平二年,改今额……宝祐三年,重建法堂。”禅宗院,即禅寺,乃丛林、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北宋治平二年(1065),招贤寺由律寺改为禅寺。南宋宝祐三年(1255),招贤寺重建法堂。
《成化杭州府志》记载:“元末毁,犹存古殿。国朝康熙十五年,僧起纲重建,名清隐庵。”元末招贤寺毁,唯独古殿留存。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始由僧人起纲募化重建,改名清隐庵,后复旧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中兴招贤寺,由邻近闲地庵住持信本请普陀皓月禅师为招贤寺住持,信本兼有资助,拓兴院宇。时闻缅甸古国出玉佛,寺内法师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去恭请,至次年七月十五日抵杭,即日供奉玉佛于招贤寺内殿。为此,该寺又俗称“玉佛寺”。一时招贤寺名声大振,众多名师高僧前来进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