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江干纪委一位工作人员,接到一封来自云南省富源县纪委的特别的“寻亲信”。信中,请求帮助寻找一位300多年前钱塘县人(今杭州)的历史资料、相关后人的情况。
这位杭州人是:孙士寅。跨越了300年时空的“寻亲”,源于云南历史上唯一颂扬清官的一块“香碑”。 鬻琴碑正反面 被誉为“入滇第一关”的胜境关,位于云南富源县城东8公里滇黔交界处。除胜境关楼、滇南胜境牌坊、石虬亭等重要建筑外,此地有一块不同寻常的青石碑,碑身上写“鬻琴碑”三大字。这块石碑的来历,就和那位来自古杭州的清官廉吏孙士寅知县有关。
公元1706年10月,这位名叫孙士寅的钱塘举人,被大清朝廷颁旨派往云南平彝(今富源)县任知县,他随身带着一把心爱的古琴。当地刚恢复重建平彝县不久,经济基础薄弱,上任几月又遭洪灾,孙士寅爱民如子,清正廉明,夜以继日防洪抢险,四处巡访体察民情,时常将自己的收入施舍于贫苦百姓,与全县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绘画脚本提供:丁志远)
三年任期届满,当地百姓上书朝廷请求孙士寅留任。六年后的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五月,当孙士寅第二任期满卸任时,当地百姓已衣食丰足,而他自己却身无分文,连回乡的路费都无法筹齐,百姓自发为其捐助路费。但孙士寅对百姓捐助分文不取,他卖掉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心爱的宝琴作盘缠。孙士寅离开平彝时,百姓深为惋惜,自发结队欢送,直至距离城东十多里的胜境关。全县人民为褒其美德,自发捐银立“遗爱碑”于胜境关驿道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富源县令韩再兰与拔贡李恩光编修《光绪平彝县志》时,受孙士寅爱民如子、为官公道清廉的事迹所感动,便重新撰文,改立“鬻琴碑”置放于胜境关“关帝庙”大殿右壁前。鬻琴碑于“文革”期间被毁,但孙士寅高风亮节的功绩永远存于富源人民心中。1998年,云南曲靖地区行署专员李兵在开展廉政建设活动中,拨款6万元,明示富源县委、县人民政府复制“鬻琴碑”,并建碑亭一座,命名“清风亭”。
基于孙士寅清正廉洁事迹,胜境关于2000年被云南省命名为“云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鬻琴碑是云南历史上唯一颂扬清官的“香碑”,与云南省石林县讽刺贪官的“臭碑”形成鲜明对照。孙士寅的感人事迹便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典型教材。 为纪念这位青史留名的好官,富源当地还拍摄了电视剧《草鞋县令》,描述这位钱塘举人出任云南平彝县令时候的传奇故事,还编排了大型廉政花灯剧《草鞋县令》。孙士寅的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妇孺皆知。
在富源县举办的历次廉政书画展中,孙士寅的“鬻琴碑”始终是一个文化亮点,最近当地又在筹备以孙士寅勤政廉政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基地,需要寻找收集关于孙士寅的更多的历史资料。但史料中对孙士寅的记载有限,其家庭和后人的情况搜集不到。所以才出现了开头所说的一个跨越时空的“寻亲求助信”。
杭州市江干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叶素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对照杭州政区地图的沿革,钱塘县和仁和县城同在杭州城内,而钱塘县在仁和县以北。 如果您知道有关这位钱塘举人孙士寅的历史资料,欢迎☞进入杭州网论坛跟帖提供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