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台,长板凳,长袖翻飞一曲情。1906年的那个春日,嵊州说唱艺人李世泉、高炳火等人在东王村演出第一出越剧时,是否会想到这袅袅越音会穿越两个世纪?
在农耕时代孕育,在工业化时代勃兴,在信息时代寻求转型,百又十年的时间里,越剧走出嵊州,传唱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后来者的更多民间越剧人,续写着百年老剧的传奇故事。
诞生于乡野的越剧天生就带着泥土的芬芳,为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抓住观众,首先要紧紧抓住基层观众的心。在这方面,来自民间、植根基层的民营剧团有着天然优势。近几年,众多民营剧团活跃在我省基层演出市场,老剧纷呈,新戏迭出,成为一大文化现象,极大地填补了浙江专业文艺表演院团数量有限、演出不足的空白,广受农村观众欢迎和好评。
截至2015年,我省已有民营剧团近千家,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数的94%,涉及越剧、京剧、绍剧等25个剧种,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每年演出场次达21万场,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总演出场次的95%;演出收入约10亿元,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演出总收入的90%。
可以说,民营剧团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比较集中的浙东南地区,不仅演出场次多,而且还保留了很多传统文化的节目,如生日戏、周岁戏、寿年戏等等,不下 20 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舞台,哪里就有创新和发展。体制机制灵活的民营剧团,在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然而,民营剧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信息匮乏、难以走入城市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各地各部门多种扶持和培养政策措施出台,进一步加大了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2010年,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联合制定了对民营院团的资金扶持政策,每年落实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送戏下乡活动等;从2015年开始,省文化厅开展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优秀剧团、优秀剧目评选活动,计划用3年在全省发现10家左右优秀剧团、10部左右优秀剧目;一些地方政府已尝试将越剧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如嵊州市每年安排“越剧繁荣发展资金”用于对民营剧团的奖励,出台优惠政策,帮助民营剧团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多措并举助发展,薪火传承展芳华。如今,浙江民营剧团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相信在各方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下,越剧等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将永葆艺术华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