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一元村医”的半世纪坚守——记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乡村医生吴光潮
2019-07-17 09:41:58杭州网

杭州日报 记者 孙钥 驻建德记者 李牡娇 通讯员 王飞


吴光潮在给病人看病。 记者 李牡娇 摄

一元钱可以做什么?在一些地方,也许可以勉强买瓶矿泉水、乘次公交车,但是在建德市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一枚小小的一元硬币既是诊疗费,还是医药费、注射费、针灸费、包扎费——有着45年党龄的村医吴光潮以他的初心坚守,在乡村卫生室服务五十多年,“一元看病”的老规矩从1983年开始延续至今。四邻八乡的村民亲切地称他为“一元村医”。

大雨沿着梅塘村卫生室屋檐流淌下来,成了一道不透风的水帘子。

这天是星期六。一大早,6点刚过,伴随一阵猛烈的咳嗽,77岁的陈仙妹掀开“雨帘子”走了进来。卫生室刚开门没多久,吴光潮赶紧迎上来给病人看病,“你这支气管扩张,是老毛病了……”

陈仙妹叹,“哎,咳了一夜。”

他做了仔细的检查,听了听肺,然后麻利地给老人挂上输液袋。

小小卫生室里,73岁的老党员吴光潮是这里唯一的医生。他全年无休,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村民来电,随时出诊,一干就是半世纪。

一个人的卫生室

记者到访时,正在工作的吴光潮左手还缠着纱布。问他缘由,直摆手,“前两天搞卫生,摔下来伤到了……缝了几针……这点小伤不妨碍看病……”

坐落在村口半山坡上的乾潭镇梅塘村卫生室,绿漆白墙,门口还有高大笔直的水杉,诊疗室、观察室、药房一字排开。“卫生室最早在我家里,后来病人多了,有些传染病会传给家人,便搬出了那里。”吴光潮说,现在这个房子,以前是村办小学,地方更宽敞。

陈仙妹刚离开,包桂花又进来了,“我牙齿痛。”

“你这是发炎了,我给你开两天西药。”一个人的卫生站,吴光潮既是医生又是护士,看病、拿药、针灸、拔火罐样样来。

因梅树多、水塘多而得名的梅塘村,人口逾500。大家的病历,吴光潮都记了下来,相当于给全村人建了一个“家庭档案”。在乾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邵纯看来,“这是家庭医生最理想的状态,你熟知病人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疾病史,越是基层,越需要这份熟悉与关爱。”

吴光潮他不仅医术高,心眼也好。

旁边那家困难户,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带着两个智力残疾的儿子。有次老母亲病重,半夜开始便血、吐血,吴光潮知道后二话不说,连夜雇车把她送到乾潭镇中心卫生院,救回了一条命。“没有他,我活不到现在。”在老人眼里,吴光潮不仅是医生,更是救命恩人。

一元钱的看病路

这些年,吴光潮看病只收一元钱的事情,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就一元钱——不仅挂号、体检、配药只要一元钱,就连针灸、输液、拔火罐也都只要一元钱。记者到访的这天上午,卫生室总共来了9位患者,除了一个桐庐钟山乡的病人需收取药品费用外,其余病人看病,卫生室一共收入8元钱。

“药品和卫生室的费用,政府有补助,我自己也有退休工资。不过一个人一元钱看病,真算起来,确实不够。”吴光潮常常自掏腰包,为了减少卫生室的开支,他偶尔还得去附近山上采草药,“像一些农村里的常见病,带状疱疹、牛皮癣,用用挺好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光潮看病是收五分钱、一毛钱。从1983年起,只收一元钱,直到今天。26年里,物价不知道翻了几番,社会观念与价值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吴光潮的小小卫生室里,时光好像静止了。

“这是托了农村合作医疗的福。”1966年光景,刚满20岁的梅塘村人吴光潮被挑去镇上的半农半医学习班学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赤脚医生”中的一员。自那以后,我国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依托,建立了集“预防、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农村卫生革命。在此过程中,上百万“赤脚医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成为中国三级医疗网的“网底”。上世纪90年代,《杭州日报》还特别以梅塘村卫生室为典型,点赞这里绽放了杭州农村初级保健“第一朵花”。

坚持一元钱看病,就吴光潮个人而言,更源于他时时刻刻保有的感恩之心,“有人说我傻,但我傻到老百姓身上,这不叫傻……我本来就是一个农民,能当上医生,有这门手艺,是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应该在这里服务,帮助乡亲们解除日常病痛疾苦。”


一份坚守的初心

村里人说,现在谁也离不开吴光潮,不论刮风下雨、夜半三更,只要谁生病了,给他打一个电话,他准到。吴光潮也笑着说,他冬天甚至不敢把毛衣脱了睡觉,就怕谁又要半夜叫诊。

“我老婆生脑瘤那会儿,术后4年多亏了吴光潮,不论下雨下雪,随叫随到,一般人真当做不到。”村民柴松明说。

如此医术和医德,让吴光潮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并赢得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最美杭州人”等荣誉称号。

“凭他的医术,去镇上开个药店、诊所会得心应手。”大儿子吴国祥回忆,很多年前,父亲去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老院长问他要不要留下来?但是回家一商量,吴光潮觉得,自己走了,谁还能为村里老百姓看病呢?

“老百姓也不想我走,那我就不走。”吴光潮说。不仅如此,后来还陆续有过几个大药房大医院请他去坐诊,许诺可观收入,也都被一一谢绝了。

这份坚守的初心,也得到了百姓的尊重与信任。吴光潮记得,有次他冒雨撑伞骑自行车摔倒在路边,被诊断为脑震荡,在镇上卫生院住了二十多天,其间先后有一百多位村民自发走五六公里路去看望他。

“一个普通的村医,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心关爱,父亲正是用自己的这份初心回报这方土地。”儿子吴国祥非常感慨。吴国祥也是名医生,在乾潭镇中心卫生院牙科坐诊,早在几年前,也有私人诊所想高薪“挖”他,还有同学拉他一起创业开诊所,都被他一口回绝,“父亲跟我讲,现在乡村基层缺医生,你要留下来。”

说到乡村“缺医生”的事,吴光潮挺忧心。“我每年去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乡村医生进修,屋里坐的医生全是五十岁以上的,甚至还有古稀老人。再过十年二十年,怎么办?”吴光潮觉得,除了鼓励情怀与奉献,更需要倾斜资源,使乡村医生更有获得感,让乡村基层的卫生室、卫生院,有源源不断的医疗人才顶上来。大学生也可以,退休医生也可以。只要人留牢、心留牢,大家才放心。

吴光潮确实老了,他用了整整50年,一个人扛起一间诊室,坚守初心,兢兢业业做好了“医生”这份工作。在村民们心中,他不仅是“吴医生”,更是知心老友,是可靠的家人。从医病到医人心,吴光潮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大家的健康,像一盏灯照亮了梅塘村。

这是吴光潮的诊疗室桌上的几个常用物件:左上是他翻阅了几十年的《农村医生手册》,左下是他收取费用的铁皮盒,右侧是他跟踪记录村民健康状况的小册子。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钥 驻建德记者 李牡娇 通讯员 王飞    编辑:高婷婷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图库
天境祁连之夏...
亚洲文化嘉年...
如此春光 那...
维也纳国家歌...
杭网直击丨第...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电线裸露 机器设备无防护 农民房里小作坊
260件!杭州良渚玉器首次亮相故宫!
临安博物馆唤醒城市记忆:临安区近年考古成
暑假想不好带娃去哪?上城区这个图书馆不仅
走失14年的她 在杭州通过公安刑侦技术回
“清凤”侵权“清风” 法院判赔100万元
见丈夫给女同事撑伞  杭州女子用水果刀抵
大学生涉嫌火车上猥亵女童 家属:他平时很
媒体评针孔摄像头偷拍:不要用技术成果作恶
失联教师遗体找到 家属:他曾被学生家长扇

欧盟主题灯光点亮柏...

世界园林巡礼——法...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

俞飞鸿深情诠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