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成名”,他就是“舌尖3”上的杭州的哥 外地籍的哥的夜宵美食各有所爱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中“胡辣汤”的画面(左一为张鑫锋)。
张鑫锋与家人自拍照。
“因为我们家在农村,大伙都没什么机会上电视,看到我上了央视,家里人都很激动。”张鑫锋,河南人,今年37岁,在杭州开出租车14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3》第二集中的一碗胡辣汤,他成了“名人”。
大年初六,张鑫锋还在老家陪着家人——妻子带着11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一直在老家生活,春节假期对于张鑫锋来说是难得的团圆机会。
“春节会回家待10多天,除此之外,只有收麦的时候才会回家一趟。”张鑫锋说,他2002年来到杭州,之后又回老家1年多,2004年开始开出租车,“我一周上7天班,基本不休息的。”
说起“一汤成名”,张鑫锋说“纯属巧合”。“那天,我收了车,和老乡去祥园路喝胡辣汤,正好遇到了央视剧组。”他说,经过简单的交流和必要的手续,他成了胡辣汤单元的“引子”,“我是做夜班的,每周都要去喝四五次的,尝尝家乡的味道。”
再过几天,张鑫锋就要回杭州,继续为杭州市民的公共出行服务。在假期的尾巴上,他尽量和妻子儿女待在一起,享受最后的团聚时光——回到岗位上披星戴月,能抚慰他的,或许只有那碗家乡风味的胡辣汤了。
在夜色降临后,像张鑫锋这样寻觅家乡味道的外地的哥,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借着寄托乡愁的场所,畅谈对家乡的思念。
记者从运管部门了解到,目前杭州注册备案的出租车司机约有22000名,外地籍的哥以河南籍排居榜首,占比32%,其余依次为安徽10%、江西7%、黑龙江5%等。那么,来自不同地区的的哥都喜欢吃哪些夜宵呢?不同的夜宵中,是不是都能品尝出家的味道?
人物:安徽籍的哥王超 他的夜宵:淮南牛肉汤
王超,29岁,来杭10年,做的哥也有4年了。王超的堂姐夫曾是一名的哥,正是他带王超入了行。每天下午5点出车,次日凌晨4点收车,王超每天晚上习惯到半山的加气站附近喝一碗淮南牛肉汤。牛肉汤店每晚11点多关门,经营店面的是一对30多岁的安徽夫妇,店里除了牛肉汤,还有各种口味的烧饼,像霉干菜饼、葱油饼。“除非跑得太偏远,我几乎天天都去喝汤、吃烧饼。烧饼2元钱一个,牛肉汤10元一碗,实惠。”王超说,“牛肉汤里有家乡的味道。”
人物:江西籍的哥艾黄华 他的夜宵:米粉
35岁的艾黄华之前在广东汕头做的哥,2004年来到杭州。他习惯在晚上11点左右吃夜宵——一碗江西米粉,加点辣椒炖牛杂,舒坦。3个月前,他经常光顾的米粉店因为拆迁关门了,吃不到家乡风味的米粉,他就四处找桂林米粉代替。不过,现在杭州街面上的桂林米粉店家也不多,于是,沙县小吃、排骨汤饭、杭州本地汤面,艾黄华也都会尝试。“儿子、女儿、父母都在老家,刚陪爸爸在家过了生日,明天就回杭州开工。”艾黄华说,杭州人素质高,办事效率也高,在杭州工作舒心,吃什么倒不是那么重要了。“不过,自己内心最想念的,还是那一碗米粉。”
人物:黑龙江籍的哥李宏波 他的夜宵:烤肉
李宏波是齐齐哈尔人,今年49岁,1998年在厦门当了的哥,2003年来到杭州开车。作为东北汉子,李宏波最喜欢和老乡一起吃东北菜,火锅、烧烤,他们也都喜欢。李宏波老家的烤肉很出名,因此,他对于烤肉最为偏爱。2008年,李宏波在跑车时偶然在城北发现了一家东北老乡开的烤肉店,从此,那里就成了他和老乡的“据点”。晚上11点以后,一群东北爷们儿聚在一起,说的是乡音,吃的是家乡风味的烤肉。“过年回趟家得坐42小时的火车,卧铺票得500多元,回家不容易啊。”李宏波说,年纪越大,越觉得杭州是个不错的城市,每月能和老乡们聚上三四回,他觉得很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