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杭州大学学子的高考记忆
左六为宋卫平
40年前的12月15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整整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这场吸引了全国2000万考生的考试,是世界考试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报考人数众多,不得不分成初试和正式高考两个阶段,甚至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只能紧急调用。
最终,570万名考生,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从农村、工厂、部队等地,如潮水般涌向考场。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一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成为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40年前的此刻,我正在考场上
12月15日,一群从杭州大学(1998年杭州大学和原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毕业的77级、78级高考亲历者以特殊的方式重回母校,相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为他们集体创作的一本非虚构回忆录《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以下简称《120个回望》)举行首发式。
“就是此时此刻,我正坐在临平中学的考场上奋笔疾书,上午考政治,下午考数学。”首发式上,《120个回望》主编、杭大政治系78级祝毅(现任杭州农副产品物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对1977年的12月15日记忆犹新。虽然那场战役他失败了,第二年再度赴考,终于拿到了梦想中的录取通知书。他当时的成绩是临平中学文科复习班的第二名。
“和所有的77、78级群体一样,杭州大学77、78级是一个浓墨重彩书写历史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走出了共和国的省部级干部、院士、文科领军人物、大学校长、上市公司创始人、全国一流的城市建设与运营商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祝毅说。今年5月下旬,他和78级政治系的寿剑刚一起倡议杭州大学77、78级校友撰写文章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
大家纷纷响应,不到两个月就征集到了181篇回忆文章。书中收录的120篇文章正是从中遴选出来的,作者涵盖了杭大当时全部12个系的学生,收录有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寿剑刚,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茶人三部曲》作者、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等人的文章。为什么是120篇?祝毅解释:“是为了向母校致敬,今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
回头看看,正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薛艳庄参与了恢复高考的工作,在他眼里,77级和78级学生是非常特殊的,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上学的时候没法好好上学,该上大学时高考停止了,该就业时上山下乡,“好不容易等到恢复了高考,却已上有老下有小,拖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与下一辈的年轻人在千军万马拥堵的独木桥上竞争。”他记得有位教授曾经和他聊过,这两届学生是空前绝后的,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可能会再有这样经历复杂、年龄悬殊的学生。
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头两批大学生,“77级”和“78级”早已是一个文化符号。1977年冬天没有考上的,很多人在1978年夏天又考了一次。如张艺谋、许家印、冯仑、易中天、徐小平、陈丹青……他们都是77级、78级高考亲历者。这两届学生,后来很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如杭大历史系,两个班70名学生,出了十多位房地产商。1994年,36岁的前党校教师宋卫平以15万元起家,开创了“绿城”。4年以后,他的大学同学寿柏年加盟,两人成为“黄金搭档”。很多人把寿柏年称为“宋卫平背后的男人”。
《120个回望》中收录了寿柏年的“1977高考杂忆”。参加考试前,他是萧山农场的一个知青,那一年农场2000多知青,只有寿柏年一人考上了。“而今,我已年逾耳顺,老之冉冉而至矣!反观来路,参加1977年高考无疑乃我人生之最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刻起,个人的命运汇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当祖国几千年难逢的大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正躬逢其盛,并深受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