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怎么不说呢?现在手上的传单都发了一大半了,没有这笔钱,很快就要破产,而且时间也已经下午了……”小杨同学内敛地嘀咕,脸色有些难看。显然,一切比她预想的来得艰难。
绍兴柯桥一家商场,杨子瑾找到了一份为健身房发广告传单的短工。记者 陈中秋 摄
只想劝退你们,没想到你们能够接受
两个月前,有“精英中的精英”之称的浙大竺可桢学院发出号召,征集大二学生参与传统项目“城市生存”活动,两个星期(7月23日到8月4日共计13天),一分钱不带,不能借助外部帮助,去一个陌生城市,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去年活动非常成功,20个学生全都生存下来,只是同学间收入差距巨大,达到一万多元。杨子瑾欣喜地接受挑战,报了名。
7月22日,23名浙大学生来到绍兴,分成4组,杨子瑾被分到一组。所有人都住在柯桥区万达广场附近一家快捷酒店,两人一个标间,一间一晚110元。当晚学校给每人发放启动资金100元,活动结束的8月4日晚上要收回。
7月23日中午,杨子瑾和同组女生刘畅来到酒店附近的万达广场,很多同学没吃早饭,有人吃的是昨晚打包的馒头夹雪菜,有人买了矿泉水,只喝了一半忘了拿,痛心疾首……
她们在万达一楼电梯口处看到一个发传单的小哥,问他是哪家公司,还招不招人,于是就来到一家健身馆。
“老板出来告诉我们:工资日结,1500一个月,一天给48元。可是传单发到一半,有人突然跟我们说,前三天试用期都是没工资的,之前说的日结工资48元只是想劝退我们,没想到我们能够接受……
“我们对这前后两种说辞感到十分气愤,又说我们发传单能拉到客户留下联系方式就给工资,我们感觉希望很渺茫,就没有继续做下去。”
东北姑娘刘畅性子急,拉着杨子瑾走出广场,顶着40多摄氏度高温,开始寻找下一份短工。
想送外卖却不会骑车
杨子瑾所在组三个瘦瘦高高的男生——徐聪斌、刘自翔、李振,都跑去应聘外卖哥了。
徐聪斌和刘自翔在万达广场北面小巷子找到一个美团外卖的站点。走进里头,看到20多个外卖小哥在吹风扇吃东西,墙上贴了一张标注外卖形势区域的旧地图,两三个外卖哥正在圈圈点点。
坐在最里头的黝黑壮汉是负责人,听说两个大学生想找工作,面露难色:“我们一般不招短期的,还有啊,你们有健康证吗?”
两个年轻人摇头。
壮汉放下牙签,说虽然为难但也能理解年轻人不容易,答应录取,接着又交待几句:要去办个健康证,出门左拐走到底,在某某地方可以免费办,办好再把入职手续弄一下,做个培训,到周边店铺看一下,然后就可以开始跑了,公司免费配装备。
两个年轻人问了些问题:能不能抢单?忙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晚上忙到几点?要送上楼吗?
壮汉说不能抢单,要由平台派单,饭点最忙,晚上12点以后就不忙了,要送上楼的……问工资怎么算,壮汉说,4块钱一单,一天能做30单,日结月结还要商量。
绍兴柯桥一家外卖站点外,徐聪斌(右一)和刘自翔(右二)向几名外卖骑手“取经”。记者 陈中秋 摄
问也问了,答也答了,但徐聪斌和刘自翔却都犹豫了。
徐聪斌是温州人,考入竺可桢学院数学与金融教育培训专业。刘自翔是宁波人,选修生物医药专业。他们在家没洗过碗,没拖过地,高温天送外卖,不知道吃不吃得消。而且,他们不会骑电瓶车。
一个叼着烟斗的外卖小哥带徐聪斌来到旁边电瓶车存放点,示意他开一下电瓶车。徐聪斌骑上去,双手捏住车把手,一拧油门却没带刹车,车子猛地往前一蹿,人跌倒在地。
骑了几次,还是不会,他俩只好离开。
太阳还是很大,口还是很渴,但他们没去买水,钱不多了。
要不找个社区,问问要不要帮工?手机上百度地图查了一下,最近的社区在两公里外,他俩走了过去,去了才知道,周末,没人上班。
李振在另一条路上找了份送外卖的活儿,会骑电瓶车是他的优势。但对方说的是工资月结,月结实在等不了,但又实在舍不得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先干着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