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的每天早上,游埠豆浆店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余夕雯 摄
吴山脚下大马弄,游埠豆浆店开了25年。25年间,不知名的小店成了杭州早餐界的“网红”,16岁的少年叶军也成了41岁中年胖男人。
6月7日早上,老顾客毛大伯来到店里,照例点了一碗咸浆一碗甜浆,喝豆浆时看了一眼叶军。
你脸色这么难看,是不是病了?
我没感觉啊,不痛也不痒的。
还是当心点,去医院看看吧……
当天晚上,两个朋友过来找他吃晚饭,叶军喝了点酒,兴致勃勃,感觉毫无异样。
6月8日一早,叶军忽然肚子剧痛,额头冒出大颗汗珠。他跟老婆说,不行了,得去医院了。没叫120,自己骑上电瓶车,去了市一医院,挂了急诊。他说那时候心里慌兮兮的,“不管哪里痛都怕生个不好的毛病”。
急诊医生问了病情,叫叶军先做B超。B超医生说,肚子上油脂太多,看不出来,要做CT。CT医生一看,说,胆囊有问题,阑尾也有问题,要马上开刀。当天下午就安排了手术。
6月8日,叶军在市一做了胆囊和阑尾切除两个手术,住院15天,明天出院。
昨天上午,我和毛大伯一起去市一看他。
叶军神情有些憔悴,但还是那么乐观,裸着结实宽阔的上身,刚刚吃过早点,原来就很鼓的肚子更鼓了。肚皮上贴了两块纱布,胆囊和阑尾就是从那里拿出来的。
叶军说,这是他来杭州25年第一次生病,也是第一次休息这么长时间。
叶军天天忙着煮豆浆做早点,只在前年夏天,给自己放过三天假。“那时候天太热,两个小孩放暑假,我关了3天门,带他们到象山海边玩了3天。本来打算今年再出去玩一趟的……”叶军说着,脸色有些惭愧,“有点对不起小孩呢,我女儿的同学,经常说去哪里哪里玩,而我女儿天天待在家里。……”
叶军一儿一女,女儿13岁,儿子9岁。
书没念好,16岁那年,“不想像父亲一样背树”(山里把树截成段,背到镇上去卖),
叶军从老家兰溪游埠镇来到杭州,跟着一个老乡学做早点,7个月后,师傅说,你已经可以了,想办法自己开个小店吧。
1992年,叶军借了一千多块钱,在城隍牌楼租下这家店,一直开到今天。每天凌晨2点半起来,一直忙到下午,晚上10点钟才睡。
开始,游埠豆浆的名声全靠口口相传。毛大伯住青年路,有一次老伴吃过回到家,跟他讲这家的豆浆很鲜很香,毛大伯就专门跑去吃,他还记得那天是2014年2月28日。因为第一次吃过之后,毛大伯就给快报85100000打来电话。
第二天快报记者去采访了叶军,做了个整版报道。后来闻讯来吃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印度、哈萨克斯坦都有记者前来。除了慕名的食客,常年来叶军店里的,更多是周围的普通居民。
最早一批人凌晨三四点来,往往是打完麻将的,基本是本地人,四五个五六个组团来的多,一边喝豆浆,一边聊着谁赢谁输的事,吃完便回去睡觉了。
凌晨5点开始,爬山的老人们来了,然后是早起买菜的。叶军说,有个个子小小的白发爷爷,经常一个人来,有时候拌面豆浆,有时候糯米豆浆,他说年纪大要吃软一点的。但最近再没看到过。
早晨6点,上班族和家长来买早饭,队伍开始排起来。有个12岁小男孩经常一个人来买两根油条,他爸爸上班先走了,他妈妈晚班正睡觉,以前奶奶陪他来,后来奶奶腰不好,小男孩就一个人来。
有个卖小龙虾的,基本天天早上6点多来,有时候甜烧饼,有时候糯米饭。
叶军记得,有个上幼儿园的小男孩,7岁时爸爸带着来吃早点。最近他带了老婆孩子过来吃,和叶军说到那么久远的事,大家都笑了。现在他自己孩子也7岁了。
叶军还记得,有个小姑娘,以前经常来吃烧饼油条豆浆,眼看着从小姑娘变成大姑娘,然后去了美国留学。一天她美国回来,叶军晚上碰到,“小姑娘长大了,变漂亮了,我都不认识了。第二天她又过来,点了大饼油条豆腐脑,还打包带回去很多。”
还有一个戴眼镜、个头小小、斯斯文文的女人,经常来叶军店里吃早餐,后来叶军看到一篇文章:
“我常去这家店,喝豆浆,吃烧饭包油条,油炸麻团、茶叶蛋。自取自食,请老板娘帮我冲豆浆,吃完到门口自报吃了什么,吃了多少,根本没人管我……在我心目中,它是杭州、也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早餐……”
这才知道,她是个台湾女作家。
昨天在医院里,我看到叶军双臂掉了一层皮,他说“是炸油条引起的,职业病”。
每天磨6大缸豆浆,做4缸豆腐脑,包800多个粽子,一天卖出的甜咸豆浆加起来有1500碗……叶军住院的这15天,店里卖出去了2万多碗豆浆。
这段时间,叶军一直担心,店里的口味有没有变化,每天早上都叫老婆拿烧饼油条过来。
“吃吃还可以!”他评价说,“因为核心人员没有变,豆浆最主要还是我老婆在做,烧饼油条我徒弟在做,粽子是老妈在做……”
这段时间,每天都有邻居去店里帮忙,有的抹桌子,有的洗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