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刀一刮 在老家盖起了两层楼房
昨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大人和小孩要在这一天剃头,能在新的一年里讨个好彩头。
说来也巧,余杭瓶窑镇上有个理发师这两天也传得很火,他的理发店就在街头,没有招牌,更没有吆喝,而找他理发的人却很多很多。
昨天下午两点,我来到瓶窑镇寻找这位理发师,在羊城路13号一家仪器仪表厂正对面,老远就能看到一个老人围着一块黄色大围裙,端坐人行道,面朝大马路,前面没有镜子,悠然地把头交给了一个戴着花格子袖套的理发师摆弄。
走近,这个发廊,没有店面,所有的剃头家当,都装在一辆三轮车上,有四把热水壶、两个用雨衣包裹起来的塑料大桶(装热水),一个脸盆,一个脸盆架,一个蓄电池,两个灯泡,以及梳子、剪刀、推子、刮刀等。
在车水马龙声中,理发师专注地盯着老人稀疏的后脑勺,手上的推子毫不犹豫地一下下推着,让我想起我老家农民伯伯犁田时的模样。
我站在一旁,不敢打搅。
理发师的周围围了一圈人,都是排队的。数了数,一个半小时里有10个人。每来一个人,开口第一句话就会问:还有几个头?
理发师头不抬,手不停,回一句:等一歇!
我准备去打扰来剃头的人。
“大伯,你贵姓?”
“我贵姓?我姓刘!”
“你哪里人?”
“我本地农民,家就在旁边。”
“你几岁啦?”
“老了,78岁。”
“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剃头?”
“便当,价格不贵,头又剃得好……我是老顾客了,在这里剃了两三年,一个月来一次。”刘大伯理完头发,站起,拍拍衣服,跺跺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尼龙袋,摸出两张五块钱,递给理发师,理发师迅速地把钱塞进他橡皮围裙后的口袋里。又从容地喊一声:“来!”
一个4岁的小男孩上了座。
理发师拿起碎发剪,“咔嚓”几下,再用推子推了推,一个不长不短,适合小男生的发型诞生了。
这个男孩因为感冒没去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带他过来玩,二月二,龙抬头,顺便剃个头。
奶奶边给孙子掸头发边跟我们说,“这里速度快,价格也便宜。小孩理个头只要7块。”
附近有几家工厂,昨天来这里理发的工人占了多数。
小常,云南人,骑电瓶车从厂里过来,蓬头垢面,一言不发,等刮完面那一刻,他摸摸脸庞,“胡楂摸都摸不到哎!”他非常惬意地跨上电瓶车,说自己在厂里是做门窗的,一个月五千元左右,房租从去年的两百多涨到五百多,一个月吃吃用用剩下两千多,老家还有三个孩子在上学。说完,就匆匆赶回厂里去了。
老田,贵州人,请了个把小时假过来理发,“我们没有休息天,晚上下班也要7点多,一个月三四千工资,没有多少钱存下来,这里理发实惠点。”
本地人老林看理发的人多,说明天再来。“这里比店里便宜,像我们老头去街上理发店最便宜要20块,这里洗剪刮10块,染发25块,年纪大么,实惠一点,我在附近厂里管传达室的。”
来一个,剃一个,走一个,又来一个,理发师一刻不停地忙着。
隔壁修车摊的老李走过来说:“他理发,我修车,我有生意他喊我,他有生意我喊他,我们是邻居,不过他生意好,我就赚点香烟钱。”
“今天周一怎么这么忙?你要请帮手嘞!”一对夫妻从电瓶车上下来,女的喊道。
“哎呀,你不知道啊,今天是龙抬头!”理发师答。照样头不抬,手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