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的高温似火,“39℃”的诗歌沸腾。一手劳作,一手写诗。高温下的劳动辛苦,工作后的写诗给火笼般的天气降温。这,正是杭州“打工诗人”们柔软的正能量。
“火炕似的桥面上/一身橙色的工作服/一尊骄阳下的雕像……”写这首诗的作者,是53岁的公交车司机郭祥勤,来自安徽。十余年之中,他成了杭州小有知名度的“打工诗人”。在杭州,郭祥勤的同道人并不少,他们既为这座城市劳作着,也都写诗。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人开始为打工族中的诗歌写作者做了群体性的命名:打工诗人。他们既特殊又普通——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是打工者,饱尝了打工生活的苦辣酸咸;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抱美好的理想,跋涉途中藉文字的温暖照亮心灵,用漂泊的青春抒写梦想、吟唱生活。
打工诗人,首先是打工者。他们带着各自的乡音,用诗歌讲述着自己的生活,也讲述了世界原本的模样,这是从泥土、流水线、巷道、工地、仓库,从那些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地方诞生的诗篇。其次,他们是诗人。他们用最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存在写作。每一个打工诗人背后,都有许多的故事与艰辛,但诗歌作为他们精神的拐杖,支撑着他们前行的路。
诗评人秦晓宇曾经说,在当下的中国,数以万计的工人在写诗。行进中的杭州打工诗人,他们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劳作、杭州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沉潜其中的社会变革和人心需求,当然还有这个夏天劳作者的汗水。郭祥勤吟诵着环卫工人,这是一种懂得的心疼和敬意。正是这种懂得,塑造出高温下劳作者形象的鲜活、朴实、饱满,带着生活的热辣和自豪,也正是这种懂得,传递出对劳动的赞美与柔软的正能量。
诗歌写作者说:“我们经历什么我就该说出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千万万像郭祥勤这样的人,来到城市当中,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他们多数人没有太高的学历,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更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他们只能从许多基本的工作干起,慢慢融入他们非常陌生的城市当中,接受城市文化的影响,确立自己奋斗的方向。这些打工诗歌,正是记录着他们的劳作、他们的努力,以及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价值观,也正是劳动至上的时代气息。
那一直沉默的存在,一旦走到台前,会格外耀目。诗歌,是打工诗人用来抵抗庸常生活的秘密武器。这些美好的诗作替他们表达,帮助我们释然,让我们懂得心疼,唤起我们的敬意。
彼处有忘却,此处就有纪念。这些文字,39℃写出的诗,是他们对这座城市满满的热爱,是他们送出的玫瑰,是城市的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