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4斤重的军靴,见证过61年前那场枪林弹雨
84岁志愿军老兵有个心愿:想为这“老伙计”找个好归宿
当年的赵志坚和当年的军靴
前些天,市民赵大姐致电本报热线85109999,她的父亲有一双军靴,是当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带回来的。父亲希望能够捐出去,却不知哪个地方能收藏这双军靴,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帮助。
抗美援朝?那是60多年前的事了。这双军靴是如何保存至今的?那位老兵又为什么要留着它呢?
一双4斤重的军靴
见证了当年的枪林弹雨
赵大姐的父亲叫赵志坚,住在凯旋新村,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
由于赵志坚家离铁路不远,屋里时常能听见火车开过时铁轨发出的“哐当”声。不过,赵志坚未必能听得见,即便他的右耳戴着助听器。
赵大姐说,父亲听力不好,那是当年在战场上被枪炮声震的。
1953年初,23岁的赵志坚作为通讯兵到了朝鲜战场,他的任务是传送机密信件,不停地往返于前线、后方的各部队。
“那时候打仗,都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赵志坚的背微驼,但是步伐依旧很正,他捧起一双咖啡色、硬底高帮的鞋子说,这就是那双曾与他出生入死的军靴。“抗美援朝的时候可没有什么通信设备,都是我们政委写好了信件,让我送到各个部队。有些机密的信件怕被敌人发现,就藏在帽子里、鞋子里隐藏起来。”
深棕色的鞋头,硬得像块石头,咖啡色高帮,差不多20厘米,鞋子内衬一层毛绒,灰绿色的鞋底上,沿鞋边钉了两层铁钉。记者拎了一下,单只鞋就有大约2斤重。
鞋后跟处破了一块,赵志坚说,那是在战场上磨破的,朝鲜半岛上的双芳洞、前川、仲岩,都留下了志愿军通讯兵的脚印。
赵志坚回忆,虽然当时战争已近尾声,但仍然充满了危险。敌军飞机经常夜间低空飞行,伺机寻找着地面上的目标。“这双军靴虽然平时穿在地上会哒哒响,但在雪地里却非常可靠,那时候就靠着这双鞋子到处跑。这双鞋子,也算是我的福星了。”
七次搬家,啥都换了 唯独这双军靴不舍得丢
1953年7月,仗打完了,赵志坚和部分战友继续留在朝鲜进行建设,一直到那年年底才回国。
“当时也没什么行李,就一件军大衣和一双靴子,后来也只有靴子保留下来了。”赵志坚说。
回国后,赵志坚有印象的搬家,就有七次。先是住在火车站碉堡房,后来又先后搬到了北山街、保俶路、校场路、莫邪塘、花圃新村,上世纪80年代,搬到了凯旋新村。
搬来搬去,家具换了好几茬,旧衣服、旧鞋子也是丢了又丢,唯独这双军靴,赵志坚却一直没舍得丢。
说起这双军靴,赵大姐望向天花板,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双军靴藏着她和哥哥的童年回忆。“因为鞋头特别硬,我和哥哥小时候都站在鞋子上,问爸爸为什么这双鞋子根本踩不下去,爸爸说,这是军靴啊!”
见证过历史的“血肉” 是否能找到好的归宿
一位看过赵志坚那双军靴照片的同事调侃说,这要是放上淘宝“双十一”活动,也绝对会成为爆款。
“这双军靴和六公园的志愿军雕像上那双鞋子几乎一样,这也是他觉得留住军靴的意义。”赵志坚说,现在困扰他的,是不知道这双军靴有没有收藏价值,有没有哪个地方愿意收藏的。
赵志坚拿出一本白色本子,封面上用繁体字工整地写着六个大字:个人简史备录,下面还有一行朝鲜文,那是他的名字。他翻开几页,指着人名说,这几个是当时的政委、副政委,还有几个是医护兵、后勤员。“以前的事情我都记录下来,这样就不会忘了。”
当年的战友,好多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那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也只剩下了“骨架”。对于赵志坚来说,那双军靴就是见证过那段历史的唯一物证,是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忆。
如果读者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接收这双有故事的军靴,还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85109999,帮助赵志坚的“老伙计”找个归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