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作可能受尽白眼,不获分文,徒劳无功
这项工作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
近日,浙江省第一个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室——朱强荣工作室正式落户小营街道。
提起朱强荣,社区工作人员都竖起大拇指。老朱的事迹不需赘言:浙江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001号、省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总队长、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登记员。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以来,共为300多人协调了器官捐献移植。最近,他正为一件事发愁,就是找 接班人。
见证20年器官捐献,更敬畏生命
朱强荣工作室坐落在梅花碑社区福利新村1号,是“最美小营人一条街”中的其中一间,两张办公桌,一台办公电脑,三张接待椅,角落里一绿植盆栽,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写着“赤子之心”四个大字。
“我们家三代都是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受母亲影响,老朱投身器官捐赠公益事业,“从1994年参加公益使者,如今已经快20个年头。”老朱感慨道,由于身体不适,他一直在咳嗽。在他看来,从起初不被家属理解到后来被大家所接受,这么多年他每迈一步都很沉重。
“有人说我见惯了生死,是不是麻木了,我想说的是,正是因为见证了这么多普通百姓无私地捐献出自己的遗体,我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老朱说。
老朱是个外向的人,聊起天来滔滔不绝;他也是个乐观的人,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在他的乐观态度前迎刃而解。
老朱有三个手机,全天都不关机,随时等待着医院以及病患家属的电话。这些电话往往会在夜晚响起,长期这样,让他神经衰弱,睡眠状况也越来越差。
他谈起了不久前的一个故事。今年11月8日下午,一个小伙子在妹妹的陪同下来到了他的工作室。这个小伙子阳光帅气,双目灵动。
小伙子是来签遗体捐赠书的。年轻人很少来主动签这个,这让老朱好奇。然而接下来小伙子的话却让他痛心不已。“我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说到这里,老朱叹了口气,“他笑容满面,但我知道他内心压力有多大。”老朱说,小伙子家住农村,经济实力有限,他不想给家里人添负担,也不想麻烦亲朋好友。
“长久之事,谁也不能担当,我的后事,自有我自己的选择,我带不走什么,就把爱留在人间。”老朱复述着小伙子说的话,有点哽咽。老朱从包里掏出了小伙子签的遗体捐赠书,说道:“拿在手里,似乎万斤重……”
从事这项公益事业,老朱流过了太多的眼泪,“人们说为我的事迹感动,倒不如说我为这些大爱无疆的普通人而感动。”
正因如此,老朱很反感别人称呼他为劝捐员。因为这是对捐献者的不尊重,“因为他们心存爱,所以他们才会捐,这不是劝出来的。”
传统观念的不理解,深深困扰公益事业
老朱的工作地点是人们忌讳的。殡仪馆、太平间,这些让人听着就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他最常去的。甚至有一次经历让老朱差点放弃了这项公益事业。
小金是湖州人,她自己患有抑郁症,父亲患肺癌。今年,小金在老朱的见证下代父亲签下了眼角膜捐赠书。几月前,小金的父亲在家病逝,小余打电话通知了老朱。老朱和医院医生连夜赶往湖州。
在将老人的眼角膜取下后,周围的村民突然包围住了他们。“你怎么能把自己的父亲卖了呢,不孝啊!”村民们指责着小金……
在返回杭州的路上,老朱收到了小金发给他的短信。“如果我的死能换来村民的理解,我愿意死。”看到这条短信老朱放声痛哭。
“如果她死了,我们这么做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在老朱的努力劝说下,小金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但是国人传统文化与器官捐赠之间的矛盾,深深困扰着老朱。
老朱在1997年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器官捐献志愿者001号。他常说他有两个身份证,一个是派出所发的,一个就是这个器官捐赠书,这是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身份证。
“能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赠出去的,都是对生命有深刻认识的,是有爱的人。”老朱说。
老朱有个女儿,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也成了一名器官捐赠志愿者。并于2010年8月24日成为浙江省身后器官捐献001号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