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记者 陈宁 见习记者 沈听雨 实习生 林婧 近日,青少年近视再度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就在本月,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明确“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导致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学校、家长、医院应该如何各司其职,有效防控青少年近视?本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推荐阅读 贯穿杭州中心城区的机场轨道快线有新消息!下半年全面开工
好消息!周末雨水也双休!去植物园看樱花换换心情吧
杭州专项规划缓解养老“一床难求”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圈
浙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450名消防员,怎么报名?待遇怎么样?
萧山机场航站楼地面停车场关闭第一天 空港大道排长龙
今年春节后租金难涨 3800涨到4000后完全租不出去 直击 眼科一半是青少年 2月19日上午8时15分,记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看到,一楼大厅内已有近百人在候诊,其中一半为儿童、青少年。 “寒假里眼科中心每天的门诊量在3000人左右,前来就诊的一半是儿童、青少年。”浙医二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告诉记者,近年来,寒暑假眼科门诊人满为患已是常态。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带着儿子小磊候诊的黄女士。小磊目前上小学三年级,在幼儿园大班就近视了。黄女士认为,用眼过度是孩子近视的主要原因。“每天早上7点50分到校,晚上8点半到9点写作业。此前,这些作业几乎都是老师在班级QQ群中布置的,其中少数作业需在电脑或手机上完成。” 《意见》中明确规定,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严禁使用APP布置作业,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寒假里,小学生用APP完成作业的情况依然存在,但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 专家 OK镜不能治愈近视 近年来,浙医二院眼科中心的门诊记录中,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已经趋向低龄化,近视程度也在加深。 记者了解到,过去,近视普遍从小学二三年级以后开始发生;而现在,学龄前近视的儿童已有不少。以10岁左右的孩子为例,过去的平均近视度数为100度左右,如今已上升至200度左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成为不少家长控制孩子近视进展的首选。倪海龙告诉记者,OK镜只能延缓近视的发展,并不能治愈近视。“OK镜控制近视的作用在40%至60%之间。这就意味着,不干预治疗,如果每年近视度数上涨100度,使用OK镜后,上涨度数可控制在40度至60度之间。” “一般建议年龄在8岁以上、近视度数600度以内的孩子佩戴。经常发生过敏性结膜炎的孩子不适合佩戴OK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李建提醒,家长一定要选择正规且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为孩子配OK镜。 记者对多家具备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后发现,OK镜每副价格在5000元至1万元不等,而使用时间只有两年甚至更短。 建议 近视防控关口需前移 “总体感觉,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比较严峻。”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徐良德告诉记者,他们在对我省近10万名中小学生的近视普查和抽查中发现,有些学校中小学生在校课外活动时间偏少。 徐良德认为,青少年近视的防控需要做到“一减一增”,即减轻学习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小学生为例,每天课外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每天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时间应在2小时以上。” 在倪海龙看来,学校与家庭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两大“主战场”。他在门诊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在家的课外阅读压力和作业负荷偏大,家长们会干预孩子看电视、电子屏幕的时间,但是往往忽略了书写与阅读。“书写、阅读与使用手机、平板,均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对孩子来说没有本质区别。” 采访中,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医院只是近视治疗的“最后一环”,只有引起学校、家长重视并加以正确引导,将近视防控的关口前移,才能有效阻止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高发与低龄化的严峻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