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市场有两大看点:一是沪指攻克3300点;二是次新股开了挂!
在3300点前踌躇多日后,沪指大涨1.83%,收报3331.52点,不仅创今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也刷新了去年年初2638.30点“股灾底”反弹以来近19个月的新高,背后的推手是煤炭、银行和券商股。
从热点题材来看,虽然全周有混改、人工智能、养老金、环保等多个题材的接力,但均被次新股抢了风头。中科信息被特停非但未能降温,反成助涨信号,昨日涨停板达到33只!次新的狂热意味着此前市场的单一逻辑发生了变化。
与此前冲关不同,此次沪指攻克3300点,依靠的也是大小盘股形成的合力。作为人气指标的次新股和指数担当的金融股双双启动,无疑将给市场赋能。两者能够真正形成互动和呼应,将决定沪指反弹能走多远。
33只次新股涨停 特停效应意外失灵了
当前期两市指数被资源股推到高位后选择了休息,此时亢奋的资金急于寻找落脚点,长时间被压制的次新股被视为宣泄的出口。
更准确地说,资金狂炒的多数是8月10日以来的开板新股。这一时期,沪指连续回调,其间还经历了“黑色星期五”,市场风险厌恶情绪升高,新股开板越来越早,低于3个涨停板的上市新股超过10只。比如岱美股份、电连技术均在第三个交易日开板,之后的勘设股份更是在上市涨停一个交易日后开板,刷新了纪录。
这些开板新股生不逢时,无疑积聚了更多翻身的动力。从上周开始,次新股启动了开挂模式,在多空分歧的交织中摇摇晃晃一路上涨。
领头的中科信息10天收8板,市场把其与妖王特力A相提并论。8月11日开板以来,累计上涨137.5%。
周四午后,当中科信息被特停后,次新股一度经历跳水。次日,在纵横通信的带动下,次新股炒作再度从分歧达到统一,当特停效应失效、石头落地后,次新股炒作达到了最高潮,涨停个股达到了33只。
“妖王”还少不了一众跟风股的前呼后拥,建科院、索通发展、澄天伟业、富满电子、国科微、东方中科、大烨智能等个股强劲反弹。
随着次新股炒作开始蔓延,赚钱效应有了明显提升。中科信息的超强走势同时带动了人工智能概念,比如同属中科院旗下的中科曙光。以纵横通信代表的5G概念成为周五最大的热点。三元达、超讯通信、欣天科技、华脉科技、吉大通信、科信技术涨停,梅泰诺、邦讯技术、通宇通讯、中通国脉大涨,其中多数为次新股。
总体而言,次新股的炒作已经从近期开板的次新,蔓延到前期超跌的次新,直至发散到低价次新股。可以遵循这一线索,布局优质的次新股。
需要留意的是,从此前的市场监管来看,一旦某个行业、板块、个股出现了过度炒作和投机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来自监管的强烈关注。中科信息的特停可能是个未遂先兆,短线不宜追高。
大小盘股形成合力 市场逻辑发生变化
另一大看点是周五的沪指大涨。在3300点之前徘徊多日之后,沪指终于站上3300点,全天大涨1.83%。这是近一年来最大单日涨幅。与沪指一同创下阶段新高的还有沪深300指数。
从此前的整理时间、涨幅、量能来看,市场已具备了突破条件,大涨只是水到渠成而已。
从2016年初至今,上证指数已经连续四次尝试站稳3300点而未遂。从盘面特征来看,此前的三次冲关,都有相类似的地方,即都是在“价值投资”大框架下的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行情,并没有延伸到小盘股,因此热点不能扩散,只能沿着单一的蓝筹或者白马脉络前行。
不同的是,昨日沪指再度冲关,大小盘股却形成了合力,一举扫除了冲关的障碍。除了金融、煤炭等指数推手,以次新股为代表的中小创也比较活跃。
在国家队重仓的金融股再度大涨之际,市场并未出现“漂亮50”与“要命3000”的极端分化走势,说明市场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
突破之后怎么走,沪指站上3300点后是否会一路上涨?我们认为,市场仍旧需要孕育出带动指数的热点。目前大盘整体仍显犹豫,继续向上仍需一个核心逻辑,或者说大题材。另一现象是,昨日涨幅超过3%的不到300只,说明赚钱效应与指数的大涨匹配度并不很高,想要赚钱必须在把握热点节奏上下功夫。
券商股已甩开救市包袱
左右大局的这个大题材会是哪个板块呢?
昨日沪指站上3300点,最大的推手是大金融板块,保险和券商板块纷纷涨幅排名前三,给指数上攻提供了强大动力,盘中浙商证券涨停,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涨幅达5%以上。
经过前一波的调整,保险股露出创新高的势头,在业绩叠加消息的双重支持下,保险板块重新被资金所关注。龙头券商因有估值较低的优势,相对容易被市场发掘。
另一大上涨的动力更有可能来自券商股。券商股是大盘上涨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个阶段,券商股有望继续攻城拔寨。
这一乐观的判断并非缺乏依据。从2010年至今的多轮行情来看,券商股在牛市中是领头羊,而在震荡市中往往能够在反弹行情后半程发力。
更重要的是,券商股正在经历业绩改善,估值具有相当的弹性。昨日沪指创下了“股灾底”以来的反弹新高,而券商股的表现也认为和走出股灾阴影有关。
券商曾经被视为救市国家队。2015年7月股灾发生时,曾经由证金公司牵头、国内21家券商组建了一支救市团队,每家券商分别以净资产的15%出资,为救市负担了一定的财务成本。
时隔两年,目前已有申万宏源、长江证券在中报披露了证金公司专户的投资状况,两年前的救市资金均已扭亏为盈,虽然浮盈仅有1%左右,但这是专户首现浮盈。市场据此推断,参与维稳资金的多数券商已经成功填坑,彻底甩开了救市的包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