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以下简称“第二届DIA”)上,两千多件中外工业设计作品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经历了一场厮杀。这些作品中,既有解决生产难题的产业装备,也有着眼环保理念的生活智慧;既有引导行业新方向的前沿科技,也有遵循地域特征而生的文化创新。对于处在转型爬坡期的中国经济而言,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工业设计?工业设计的发展会经历怎样的阶段?又该如何去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
义乌举办模具制造技能大赛。 龚献明 摄
我们需要怎样的工业设计?——上联技术创新 下接产业发展
“我就想问一下你这个产品的应用情况如何?它能产生怎样的效益?”在第二届DIA的决赛答辩环节,这句话多次出现在专家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的提问中。
相比国外专家在工业设计美学、结构等设计技巧上锱铢必较的追求,柳冠中更看重工业设计作品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带来多大价值、提升多少效益。这种看似俗套的评判标准,在不少与会者看来正切中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要害。柳冠中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的审美更偏向于复古、情趣,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需要更多智能制造来促进工业化、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以第一届DIA的获奖作品为例,水马净水器、多功能球泡灯、E饭煲、防晕止吐仪等产品成功获得千万融资并在国内进行了产业化,这些设计都是极具行业示范性和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产品。比如浙江工业大学彭伟老师带队研发的E饭煲,专门解决年轻人没时间做饭的难题,深受市场追捧,现在他们又把研发方向瞄准智能蒸煮机,希望进一步搞定年轻人不会做菜的问题。
目前市场需要的工业设计,不能全是改良型、跟踪型产品,而是应该有更多的引领型产品。我国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体制造业基础,这无疑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财富,更是我国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竞争的重要资本。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单纯靠货币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变得不可持续,在数量型增长已经结束、技术创新开启的时代,创新成了企业的头等大事,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马锦跃认为,当前,我们需要的工业设计要上联技术创新、下接产业发展。一个新的现象是,第二届DIA的决赛专家评委中,出现了一位技术类专家。技术类专家在工业设计比赛中出现,也说明了这个大奖的用意。相比玩概念的设计,我们更需要的是面向智能制造的设计,面向产业的设计。
通过两届DIA进入决赛的作品不难发现,国内企业的参赛作品往往以产业装备类居多,国外作品则更多是基于生活细节上的创新,各有偏重还经常引起国内外评委们的交锋。以第一届DIA中的一款椅子为例,国外专家普遍被其美学、文化内涵所吸引,国内专家却开始担忧其实用性和量产的可能性。马锦跃说,这两种眼光都合理,作为一个国际奖项,DIA是要把不同的思维集聚起来形成更加完整的思路,既要体现国内对工业设计的主流思想,还要展示国际设计流行的趋势,给以后的工业设计发展提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