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隐于高楼之间的老街区,周围是繁华、喧闹,人来车往,遁入此间,却仿佛突然跌进一个安详、寂静、闲适的幻境。时光正在急遽倒流,这里的青砖黑瓦、雕花门楣,尤其是乌漆木门上的铜质门环都在告诉你,一切景物都存在于百年之前,又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磨砺熏烤,曾经发生过的并非像你现在看到的那样清晰、平和。思鑫坊,推开任何一扇门,脚下的每一段路,都隐藏着丰厚的历史。 1.思鑫坊由来及当年之华贵 思鑫坊与思鑫坊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鑫坊是指“南起学士路中段,北至承德里;西起菩提寺路南段”范围内的这处街坊,长91米,宽3米,共48间房,为民国初年陈鑫公在此投资营建。思鑫坊地区则是指东抵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接学士路,北临杭州市天长小学的整片街区,包括思鑫坊、承德里、萱寿里3个街坊,寒柯堂、列贤堂等7幢独立别墅及部分后期搭建、改建的建筑,占地10000多平方米,有六条巷弄、一百多个石库门单元,为杭州目前现存的七个历史街区之一。如今我们指称的,往往已是后者。 今思鑫坊地区一带,从隋朝起即为杭州市中心。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杭州始筑城垣,范围已抵今钱塘门一带。五代十国时代的吴越国及南宋时,杭州均筑有内外城垣。元时禁天下修城,杭州城墙遂被拆弃。明又筑城垣。至清代,城墙城门已与延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十门”相差不远。只是清顺治年间,今湖滨一带又“西倚旧城,濒湖为堑”,圈起1400多亩土地,筑起了城中之城,用于驻防兵营,又称“旗营”“旗下”“旗下营”。 民国初年,旗营被拆除,该地区重筑马路、开办商店,名曰“新市场”,形成今湖滨地区街巷格局。旗营地区改造过程中,杭城第一次引入西方城市的开发模式,即由政府规划并整理土地,公开出售,有经济实力的私人均可购地开发。 商人陈鑫公认定购地建房,是个不错的买卖,遂购下原旗营内镶黄旗坊福昌巷地块。陈鑫公何许人,未查到相关记载,但他是做丝绸生意起家的,也属民国时期杭城最早的房产商,此点无疑。然而,陈鑫公有钱购地,却乏钱建房,至1926年才建起了前排共24间。恰逢出口丝绸跌价,流动资金紧张,陈鑫公无力同时建起后排另24间,直至一年后方才全部建成。出于对这一房产项目极其看重,陈鑫公拿了自己的名字,以“思鑫坊”名之。 陈鑫公虽然手头吃紧,好不容易调集资金完成了此项目,但它的建造质量并不含糊。思鑫坊为当年最时新的石库门公寓建筑,入口处建有拱门,拱门上方为过街楼。48个居住单元分前后两排,房屋采用砖木结构建造,青砖黑瓦,用料相当考究,内饰还采用了美国松木地板、德国玻璃、日本雕花吊顶等进口材料,在当年堪称华贵。此房只租不卖,租一间的押金就要10两黄金,当为昔时杭城最高档的公寓。 2.萱寿里、承德里及周边道路均拂复古风 思鑫坊建成后,住户的称道、富家居住的需求及“杭儿风”作祟,使原旗营地区高档住宅营建之风日炽。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之后,紧依着湖滨和思鑫坊,陆续出现了一批当年流行的石库门公寓、英式独栋别墅以及中西合璧的宅院,大部分遗存至今。 当年的杭州市政府对原旗营地区的改造十分重视,道路规划和建设均由政府负责,对道路的走向、宽度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所有楼宅的营建均需经政府部门核准。所以,尽管各处公寓、各幢楼宅形貌各异,用地却相当规范,都在呈井字形的道路两侧规整排布,各个地块之间、楼群之间错落有致。 萱寿里即为思鑫坊地区的另一处街坊,位于思鑫坊的北侧,东起孝女路南段,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长112米,宽3米。清旗营未拆除之时,此地块为镶黄旗坊福昌巷。这一街坊由一批社会名流共同出资,按照规划相继建造。据这里的老住户余遂老先生介绍,1930年,他的祖父、著名书画家余绍宋购下了思鑫坊北侧、今菩提寺路东的空地之一隅,建起了西式独栋别墅,取名“归砚楼”(后以余绍宋堂号改名为“成乐堂”,今萱寿里16号),楼内大堂则被命名为“寒柯堂”,建筑面积570余平方米,后面还有一排附属用房。“归砚楼”落成后,吸引了不少社会名流来此置地,共同建房,遂成街坊。 承德里也在思鑫坊之北,夹于思鑫坊与萱寿里之间,东起孝女路,西至菩提寺路南段,长110米,宽3米。此地块也是原清旗营北部镶黄旗坊福昌巷。街坊落成时取名承德里,有“蒙受德泽”之意。又名仁德里。今仍存,街坊内两条东西向通道分别被命名为承德里一弄、承德里二弄。 围着思鑫坊地区的几条道路及周边,还有多处不可忽略的建筑。菩提寺路位于思鑫坊西侧,民国初年改造原旗营地区时修筑,附近原有菩提寺,得名。据载该寺原先与昭庆寺相邻,明初移到此地;孝女路位于思鑫坊东侧,地处原旗营东北隅,以北端有孝女井得名。学士路在思鑫坊之南,路名源自曾居住在此的明工部侍郎江晓(尊称“江学士”);越过思鑫坊地区北侧之今天长小学,即为长生路,因宋时附近有一座“长生老人桥”而得名。 与思鑫坊隔一条孝女路,今学士坊2号,为现代女作家陈学昭晚年的居所,此楼建于1935年,为法式楼房,由当年的吴兴朱姓商人所建。今长生路13号院内两幢独立的花园洋房,由时任上海东莱银行总经理的竹垚生和时任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的竹淼生两兄弟于1933年所建,该院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团省委驻地,后成为省老年大学所在地多年。 3.石库门特色建筑当为瑰宝 思鑫坊以及萱寿里、承德里等街坊,是杭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民国石库门建筑群,虽经时光磨砺和人为毁损,仍立于百年而不倒,具有非凡的生命力。这一方面是这些建筑营建时采用了优质建材,且十分注重建造质量,另一方面是石库门这一建筑样式确有其可取之处,值得关注和探究。 石库门是近代中国特有的新型建筑,它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和中国江南民居特点,既美观又实用,既时尚又传统,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现代升级版。它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时期的上海。上海为太平天国战乱重灾区,其时,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为避兵祸,纷纷逃入上海各国租界,正欲扩张的租界当局便与外国房产商一起,趁机扩大租界范围,大批营建楼宅。这些楼宅减少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繁复雕饰,追求简约,改多进为单进,强调高墙围合,以保安全。由于采用石材作大门门框,以5-8厘米厚的实心厚木做门扇,以门木轴开启,门面黑色油漆,门上往往还有铜制或铁制门环一对,其建筑外表最大特征,一是石材、二是围合(库,围合的建筑)、三是厚重大门,故被人们称之为“石库门”。 思鑫坊地区建筑在沿用上海等地的石库门建筑样式,保留了“清水砖墙、雕花门楣”典型风格的同时,又有着诸多杭州特色,比如放弃了门框两侧的西方古典柱式壁柱,减少了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等,显得更为简洁;中西合璧倾向更为明显;在街坊式单元公寓的间隙,错落有致地嵌入独栋别墅,这样的摆布,与上海成排成片的石库门建筑群迥异。 思鑫坊地区的民国建筑,当年的先进之处,不仅体现在房屋结构、形貌及建造质量上,同样体现在它供电供水设备的配置上。1911年8月,杭州首座电厂板儿巷电厂(板儿巷在今建国南路)向杭城正式供电,主要为重要设施和路灯供电;1931年,杭州自来水厂正式向市民供水。当时的电力和自来水尚是新鲜事物,进入百姓日常家居生活还极罕见,但思鑫坊在这方面可谓杭州领风气之先,人们非但用上了电灯,甚至还用上了电风扇。水厂正式供水后,自来水管也很快敷入了公用厨房和独栋别墅。在当时,在此租一间房间,光押金就要10两黄金,并非没有道理。 4.住在思鑫坊的名人,曾与历史勾连 一座思鑫坊,半部杭州近代史,这种说法已经有些年头了。把一处街坊说成百年历史写照,一方面是说建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说人,即曾经住在这街坊中的人物。上文已有所述,思鑫坊一带拥有昔时杭州最高档的公寓和豪华别墅,住在这里的自然有不少政界、文化界、实业界的重要人士。 菩提寺路7号(今为4号)是一幢花园别墅,是爱国将领何柱国(1897—1985)寓居杭州时所建。何柱国是广西容县杨梅镇成美村人,1945年10月获抗日胜利勋章。正当他奉召前往重庆,准备前往东北,与苏联将领洽谈苏军撤退及筹划东北接收事宜,双目突然奇怪地失明,遂于1946年春赴美国等地医治,无果。美国几位著名眼科专家确诊是被专门摧毁视觉神经的毒药所致,无法治疗。毒药来源至今无解。 自美返国后,1947年起,何柱国寓居杭州,菩提寺路别墅便是他寓居时所建。该别墅为西式,建筑面积约430平方米,假三层,三开间,共有大小房间17个。采用青砖实叠砖墙与空斗砖墙混用,外墙用混凝土粉饰,坡顶,覆以洋瓦。别墅正中筑有阁楼气窗,以高档木材装饰室内。双目失明后的何柱国仍关心国家前途,反对内战。1949年拒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祝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1985年9月,以米寿之年,患脑血栓在京逝世。 今思鑫坊弄直弄1号、2号院,由民国时期的杭州银行董事长徐梓林修建。今思鑫坊弄2号,曾是胡雪岩的侄子、浙江兴业银行董事胡藻青的住所。今菩提寺路6号,曾住着民国省高等法院首席检查官宋延华。在上海创办六一织造厂,后迁至杭州,抗美援朝时带头捐款买飞机大炮的民国实业家胡海秋,1956年还当选为杭州市副市长,他的居所也在思鑫坊。除此,花鸟画家,曾与徐悲鸿、柳子谷一起被誉为画坛“金陵三杰”的张书旂,前清拔贡、音韵学家,后担任浙江文史馆馆员的潘尊行,医学家、曾任浙江医科大学副校长的李茂之,国民政府时曾三度担任杭州市长的周象贤等,都相继在这里居住过。 思鑫坊41号、42号还是抗战时期,在韩国被誉为“国父”的金九躲避日寇,曾到杭州避难时的居所。 除了上述诸多人物,1949年前后,还有多位重要人物在此居住过。杭州解放初期的1949年7月,为加强党的青年工作,乔石从上海调至杭州,历任中共杭州市委青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部长、市委青委书记。至1954年调回上海,他就住在这里,乔石与夫人郁文的新房设在今思鑫坊直弄1号二楼。很多年之后,乔石还在《乔石回忆录》中特意写道:“在我住过的这么多地方,还是杭州的思鑫坊让我特别怀念。” 5.时光磨砺、人为毁损之下的老街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鑫坊,格局并无大的变化,但不少颇有历史感的街巷名称,被纷纷改成具有时代性、政治味儿的新名称,思鑫坊的大门处也出现了“红缨大队”的鲜红大字,显然也是为了配合形势,对这片街坊赋予的新名称。 另一种变迁则是居民的结构上,因为大多数房屋收归国有,成了公房,少部分房子被分配给浙江医科大学等单位,成了单位的公房或集体宿舍,居住者更显平民化。 思鑫坊彻底没了以往的“贵族范儿”,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原住户购了新的商品房搬离此地,曾经的街坊邻居四散,而外来租户成批入住,成了这里的新主人。由于这里紧邻湖滨商圈,隔一条学士路就是新声路服装市场(后改名为龙翔服饰城),距龙翔桥公交车仅咫尺之遥,所以众多经商者在此租屋居住。至2015年前,思鑫坊成了市场经营者的“后花园”,在这里吃饭、休息、堆放货物、养儿育女,一楼的房屋还破墙开门,变成了店面,开出的各类小店小铺,如何柱国旧居入门处便是一家餐馆,胡藻清故居内搭建了平房、水台和厨房间,成了兼做仓库的群租房。 “前门是店面的喇叭,后门一开是油烟。”一位方姓老住户感叹,由于食客济济,小餐饮店最为红火,最多时快餐店就有40多家,光烟囱就有30多支,这还不包括无证餐饮经营点。由于小餐饮店炒菜用煤气灶,烧饭用煤饼炉,整个街坊不仅弥漫着油烟,还有让人窒息的煤焦味儿。厨余垃圾、洗涮后的污水满地都是,违章搭建随处可见,还有秘而不宣的群租房……使得这里的环境真可以用“脏乱差”来描述。野蛮的使用,也使这片历史街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6.G20后思鑫坊重获新生 市中心的“脏乱差”不可能任其长久存在,城市建设和发展形势,尤其是将于2016年9月举行的G20国际峰会,都对根治这处城市症结、恢复思鑫坊风采提出了迫切要求。2014年11月,上城区政府把思鑫坊提升改造列入环境整治提升重点项目,综合整治工程随即启动。 思鑫坊地区要想恢复当年的风貌,首先要拆去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有关部门以人为本,在违章建筑一概拆除的同时,采取“拼厨接卫”之法,解决部分住户长期无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困难,有的住房实在无法再住人,即按照历保建筑外迁条例,动员住户外迁过渡。 而在拆除那些密密麻麻的广告牌之后,对思鑫坊各幢建筑的木门窗、马头墙、雕花装饰等外立面进行了恢复,原先被遮蔽和损坏的青砖黑瓦、乌漆木门、雕花门楣、铜质门环予以还原。湖滨街道还特意在思鑫坊东侧,专辟一个居住单元,设立了“百年思鑫坊历史文化陈列馆”,以珍贵的照片、老物件,加上文字介绍,再现思鑫坊的变迁史,呈现提升改造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思鑫坊地区的提升改造,并非把这里的住户一概外迁,而是在改造工程结束后,仍让大部分住户回来居住,还接纳了部分租户,甚至保留了部分业态。 如今,在这“民国第一贵族居住区”徜徉,你会惊叹于百年建筑竟如此坚固,如此富有神采,更能从一幢幢名人旧居中寻访历史。那是一段距今虽仅百年,却聚讼纷纭、言说无尽的特殊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