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天籁 山水合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2-20 11:48   

塘栖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运河帆樯,桑麻平畴,镇南数里赫然屹立着超山。旧志以其超然于皋亭、黄鹤之外而名,亦名超然山。超山是观梅胜地,有“十里香雪海”之称,与苏州邓尉、无锡梅园齐名,并称江南三大梅区。超山自营造梅景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在超山留下无数足迹,形成多姿多彩、人文底蕴深厚的超山文化,这无疑是临平乃至杭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之一。超山之侧的丁山湖,汪洋数百顷,它与超山成为西湖、西溪外杭州又一山水城相融的区域。

1

塘栖老照片(于军)

塘栖始建于宋,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张士诚发动军民20万疏浚运河;明弘治二年(1489年),陈守清募款重建广济桥,于是“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渔村蔚然成市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丰子恺先生说“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周易·说卦》云:“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都将水的作用说到极致。位于大运河南端的塘栖,是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古运河横贯而过,水网交织,亦因舟行之利、水利之便,成为富饶之地、鱼龙之宅。鱼龙之宅即“水国”,亦称“水乡”。陆龟蒙《水国》诗:“水国不堪旱,斯民生甚微。”陈羽《长安早春言志》:“九衢日暖树苍苍,万里吴人忆水乡。”天目山脉龙飞凤舞至此而零落,京杭运河浪涛风簸栖水宜居,山川秀美,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人文历史资源丰富。

塘南收购蚕茧,1995年7月,塘栖的清水丝绵跟种桑养蚕是分不开的。谢伟洪 摄 (余杭发布

旧时,塘栖河埠栉比,跨街楼成廊檐,多建有靠河长椅(俗称“米床”,又称“美人靠”)以供休憩。清代诗人王拭有诗:“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笠屐学坡翁。”深宅大院均隐藏于店铺之后的石库门内,临街大门两侧留有避弄,与各进内院有偏门相通。一个相当狭小的市井门洞竟延伸出一串景深,既显出塘栖商贾藏愚守拙般的谨慎,又铺张了道德家庭礼仪空间的规程。大河中流,帆樯云集,仕宦商贾,络绎奔辏。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大运河,见证了水乡塘栖的成长与变迁,拓展了其活动空间,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书香传世的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等。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使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超山向属古镇,以塘栖所辖原超山乡、丁河乡地域为主。1992年5月,超山乡并入塘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超山文化中部分历史遗迹遭受严重破坏,吴昌硕墓、姚虞琴墓被毁,唐吴道子观音像碑等文物受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超山文化日益受到政府重视,1993年超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编制《超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94-2010年)》,并通过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2008年5月,区政府批准《超山风景区综合整治与保护利用方案》。2011年,旅游集团与超山综保办完成大明堂浮香阁修缮保护工程。该项目总用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除新建书画大师潘天寿纪念园外,还涵盖大明堂浮香阁、东西厢房、游客中心等主体工程及大明堂外部环境配套工程。以超山大明堂为核心,唐梅、宋梅、宋梅亭、吴昌硕墓等景点,构成了超山名胜风景区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景区之一。

2013年11月,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立,托管包括超山、丁山湖两大区块,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6.01平方公里,东至304省道(原09省道),南至320国道,西至规划秋石快速路余杭段,北至规划康泰路。管辖范围包括塘栖镇所辖超山村、泰山村、超丁村、丁河村、丁山河村5个建制村和原临平街道所辖陈家木桥、屯里2个社区。

而今,临平区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即将启动建设,超山与丁山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美丽乡村联动发展,打造山湖合璧的典范,形成超山赏“景”、丁山湖戏“水”、塘栖游“古镇”的发展格局,势必全面提升临平区城市形象和城市综合能级,给临平品质之城注入活力。

2

image.png

超山之名,始著于晋。迄宋以降,地因范贤而显,继以明朝卓明卿募建寺庙,清中叶僧人修山路,民国周梦坡兴宋梅亭,赵抃、赵孟頫、彭刚直、康有为、吴昌硕等,各有仙踪。宋何熹之始撰《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至林纾《超山梅花记》,于是奉为圣证,文士取作谈资。

早在五代后晋时,超山已栽植梅花。何熹之的《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载:该寺“左有玉梅交径,不减林氏孤屿;右有银杏参天,犹抱晋时老干”。人们据此多把超山植梅追溯到五代。然《重修福臻寺并增建钟鼓二楼记》写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距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至少325年。如果超山梅景以此为起点,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塘栖历史文人名流虽多,著述甚丰,惜乎未能读到有关超山植梅史的资料。而《唐栖志》年代浅,又不够完备。原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所长曾勉在《杭州塘栖之梅》中明确指出:“我国自古栽培,即就杭县超山一隅而论,肇于宋时,距今已有七百余年之历史矣。”应是确切的。

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杭州网 王川摄

山水之胜,赖乎人传。清光绪年间,超山有宋梅百余株,环山十余里一片梅海,名声赫然的清军统帅彭玉麟到超山赏梅,为超山人文平添一抹浓墨重彩。他登临超峰,参拜妙喜寺,赏梅后写下《超山梅花》诗。自称“嗜梅者”的林琴南于1899年游超山观梅花后大为惊叹:“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便以文言文挥就《超山梅花记》。过了三十多年,天游化人康有为来游,见“山下卅里皆梅花,无虑百万树,过于邓尉。吾粤冈洞梅花亦廿里,安得有宋梅?此地有宋梅一株,老阅兴亡,趋然人世,抚之增感。且花为六出,尤为异种”。不禁触景生情,欣然命笔:“超山山后报慈寺,卅里梅花百万树。漫野夹溪似飞雪,疏影横枝曲碍路。身入群玉山中行,梦入众香国土依。白飞百亿战败飞,败鳞残甲蔽云雾。邓尉称海应大惭,螺冈有洞不足奇。”又过了十多年,当富阳郁达夫来时,“梅干极粗极大,枝杈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超山于是又有大文豪的名作《超山梅花》。而其间,塘栖名流钱庚、吴浪、姚济人等为记其胜,曾于1932年,“乞海内名流词坛风雅,不吝珠玉宠锡篇章”,征题超山梅花诗集,海内耆宿康有为、曾熙、周梦坡、徐珂等纷纷发为诗古文辞,一时超山梅花哄传遐迩。

超山梅花以“古、广、奇”三绝闻名:说其“古”,超山多古梅,大明堂有唐梅、宋梅各一株,老干虬枝、铁骨龙鳞足见苍劲而又生意盎然;所谓“奇”,超山梅花花瓣如雪花六出,较一般五瓣或重瓣者更奇;“广”,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花时,如入香雪海中,天下莫之比也。另有萼绿、铁骨红梅等奇特品种,供游人观赏。东麓十华里皆系梅树,初春花发,一片洁白,清芬袭人。花时飞雪,则花雪一色,有时积雪未消而又月光皎洁,天、地、山、树、花、雪一片晶莹,蔚为奇观。难怪《唐栖志》作者王同叹道:“晴雪霏空,团香作海,不意人世间有此妙境!”

超山虽无名山大川之雄伟,却玲珑剔透,遍布景观,有江南水乡小家碧玉之秀。北麓香雪亭百数十步,为大明堂。为原报慈寺前殿,原供奉石刻唐名画家吴道子所画观音像。大明堂围墙外南侧为宋梅亭,四根石柱擎着飞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黑瓦。金石书画大家安吉吴昌硕绘宋梅小影,并勒石记之。姚虞琴、周梦坡、王绶珊等分别作楹联镌刻于石柱之上。周梦坡联云:“与孤屿萼绿花同联眷属;胜越山冬青树共阅兴亡。”吴昌硕还以石鼓文写就,其语为:“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猿挂月,石虎唬秋。”语句古艳深沉,道尽了超山梅花之精气神。以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相衔接相衍化,提炼对超山文化的诗化感觉。 

超山有三峰,左为天门山,中为跌倒老虎山,右为龟山,而其前后左右均有胜迹足述。若有登高之兴,循径而上,路势盘纡。沿途经“十八道香蕉弯”,一弯一景,如入仙境。沿途亦有翠筠亭、疏影亭,有“云岩奇泉”洗心泉,又有松风亭、虎岩诸景。1300余级石阶,均留有先哲足迹。不见危岩峭壁,山道幽静,林荫扑面,眼帘中只见梅花奇石,耳畔时闻鸟雀啼鸣。让人喜欢这里的超然,喜欢这里的天籁。拾级盘旋便是超峰。登上超峰,龟、蛇、马鞍诸山皆朝伏,昂然有超山崛起之势。其西有天门,多奇峰怪石,若虎踞,如盘陀,似憩鹰,像春笋,无不肖似。从超山俯视,田块棋布,鱼塘星罗,交相辉映,涵虚混清。而钱江如线、西湖如珠,都被迷离的烟云笼罩,就像一幅水墨长卷。

超山海云洞摩崖题记

山南有海云洞等胜迹足述。水陆两洞,一上一下,陆洞俗称“龙洞”,水洞即“卧龙渊”。其处多摩崖石刻,悦目增识;又有石雕四座,姿态逼真。另有摸石池,钓月矶、濯缨滩等景观。山东麓有半山娘娘庙,山西麓有青莲寺,山藏古寺,饱含氤氲气氛,仿佛充满玄秘机妙的圣境,空灵静寂,清韵无声。

超峰四围,群峦环抱,延绵起伏,还包括附近十余座兀立的小山。以超山为主,周围大小山丘有庙山、龟山、马鞍山、丁山、南鲍山、泰山、横山等,如众星拱月,将超山拱卫在群山中心。而运河支流,如沿山港、大石头港、张湾河、看山河、漳溪,环绕山之西南、东北,更有浩浩荡荡丁山湖,水光山色,风景旖旎。

3

《唐栖志》

从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分析,超山早在五代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前,已有僧人在此开山结庐,始植梅。至北宋,杭州知州赵抃超山祷雨,题写“海云洞”。南宋定都临安时,超山福臻寺已“左有玉梅交径,不减林氏孤屿;右有银杏参天,犹抱晋时老干”。元末明初,塘栖聚市,凝聚更多人气文脉。到了明代中期,达官显贵在功成名就后,选择超山作为退隐之地,陆续修建一些楼堂馆所。尤以塘栖丁氏家族为显,丁养浩、丁松坡父子筑室于海云洞侧,建“三先生祠”,扩展海云洞摩崖石刻群,还建造了垂云阁、松坡小筑、保寿堂、齐云阁等建筑,使海云洞一带成为超山南麓的主要景点。清嘉庆、道光以来,有关超山梅花的记载和题咏渐多。宋咸熙《耐冷续谭》:“超山多梅花,中无杂树,尚有南宋古梅数十本,花时游人极盛。”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兴建宋梅亭为标志,将超山文化推向崭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重要景点主要集中在大明堂一处,尤以香海楼和宋梅亭最为著名,逐渐形成超山梅文化的一条主线。

超山文化的另一条主线是金石文化。进入上世纪二十年代,超山文化因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而达到顶峰。1923年春,吴兴周庆云应亭趾姚虞琴邀请,与杭县文人王绶珊等人共游超山,在宋梅边不胜望古遥集之思,约定在其旁建造一座亭子,以张韵事。亭子不久便建成,并以“宋梅”为其名。四根石柱擎着飞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黑瓦。安吉吴昌硕绘宋梅小影,并勒石记之。吴昌硕一生爱梅,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之诗句,逝世后葬身梅花坞,加上他的金石书画,成为超山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海云洞摩岩石刻

明代海云洞摩岩石刻是超山金石文化的发端。海云洞怪石嶙峋,古洞深幽,曾为超山诸景之首,在洞口侧有“海云洞”三字,径尺余,乃宋赵清献笔也。“卧龙渊”,磨崖行书,字径尺余,无款著。在海云洞侧,尚有“濯缨滩”“钓月矶”“寒潭印月”等题刻,应是超山金石文化的发端。晚清著名国学大师俞樾题额“仰止亭”,为吴道子观音像刻石书联“佛石不磨唐笔墨,仙梅犹占宋年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俞樾所书的彭玉麟《超山梅花诗》,刻石大明堂中。民国十年(1921年)春,超山大明堂住持僧悟觉正法禅师重葺香海楼,塘栖乡绅致书林纾先生请书《梅花记》,张绶章拓印《超山梅花记》于壁间,刻石立于大明堂。超山宋梅遂益著名。

1961年,修葺上圣殿“玉喜寺”时,著名书法家张宗祥为之题写“超峰”二字,并由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刻碑竖于上圣殿玉喜寺外石坎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吴长邺敬书“昌硕老人梅知己”;甲申春三月,安吉吴东迈“霜欺雪压”等均有石刻。另有陈振濂“和梅”、陈俊愉“超山天下梅”、高占祥“中国观梅第一山”等题刻。2014年,适逢吴昌硕先生170周年诞辰。8月中旬,一批海上画派艺术名家后裔和西泠印社的艺术家一道踏游超山,寻访一代宗师的艺术踪迹,并在超山创立“海派后裔创作基地”,是超山金石文化新的延续。

在超山文化中,兴建宗教建筑物有一条大致线索。明时,塘栖名宦卓明卿在超山募建真武庵建筑群,即上圣殿,又名纯一院。清顺治初年(1644年),何思川与僧无染一起,募缘修建化城庵;顺治十二年(1655年),圆成、圆兴重建上圣殿、中圣殿,卓麟异撰募疏;乾隆年间,僧豁然募建大圆庵;咸丰六年(1856年),拓建真武殿。道光年间(1821-1850年),超山的僧人修筑山道,由洗心亭至达山巅。清同治四年(1865年),僧明德重建中圣殿,俞曲园书额“妙喜寺”;清同治五年,僧惺赏重建上圣殿;清同治六年,塘栖人重修化城庵;清光绪年间,沈澄绘画募资,在六观庵址修筑老君殿,改称福清宫。摩青阁在上圣殿,与望梅楼同为登眺远瞻佳处。远望西湖钱江宛如咫尺。上圣殿旧有含光阁,阁久毁,今阁系照已毁之上圣殿样式修复。登阁眺望,但见田畴无际,烟树苍茫,山光水色,空翠朦胧。

青莲寺(塘栖虞铭供图)

青莲寺位于山北章隈坞,寺踞山之麓,峰峦耸翠,风景绝佳。青莲寺始建于清初,原称青莲庵。《唐栖志·梵刹》载:其地“门径幽寂,春时桃花,夏熟杨梅。门内池沼,水味清冽。有桂花一株,山茶一株,皆前朝物也”。民国《杭县志稿》卷四《古迹名胜》载:“门径幽寂,桃李春华,杨梅夏熟。有山茶一株,明代物也。”青莲寺旁除桂花外,另有山楂一本,均大可合抱,接叶交柯,氤氲馥郁。其下涧水泠泠,瀦而为池。芳鲜青逸,亢旱不涸。细藻潆回,缕缕可数。寺僧煮茗供客,味甘而冽。清雍正年间,大将年羹尧曾扎营于寺,传寺庙四周石砌翼墙为其手下兵卒所垒。

乾隆年间,国子监宋大樽游青莲寺,触景生情,写下《小憩青莲庵示元贞上人》一诗,其云:“不见青莲只见梅,问渠端的为谁开?如何到老犹多事,偏惹游人得得来。”而张淦的《中秋前二日沈大芸叟招游青莲庵》更是情景交融,其云:“柔橹双扶破荻烟,三门遥指碧岑边。残熇不入清凉境,暮齿长皈兜率天。池小倒涵幡影静,篁深微度磬声圆。桫皮缚屋容吾住,收取溪南一朵莲。”青莲寺虽处一狭小山坞中,略显逼仄,然楼堂殿宇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加之四周林木成荫,潺潺山泉,幽深绝俗。而仰望超峰,锦屏绣翠,景色悠然,实修身养性一佳地。民国八年(1919年),曾有增葺,大殿崇宏。嗣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衰败。199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青莲寺,1993年6月重建。

4  

丁山湖位于塘栖镇西南,与超山相邻。清光绪《唐栖志》山水篇载:“丁山相传为丁乐善读书庄,乡人呼为丁山,其下有湖,即名丁山湖。考咸淳(宋)志,已有丁山湖之名,不自丁乐善始矣。湖则汪洋数百顷,为镇南巨薮。”据此,丁山湖之名,在宋已有。丁山湖,大水域面积千余亩,四周有大小不等的墩、兜、浜,河港密布,西南与宏磻北太漾相通,西北与洪人头漾相连,东北角与丁河桥头港、石目港相通,再与运河融为一体。湖面宽阔,农民环湖而居,多兼营渔业。湖中盛产鲢鱼、草鱼、鲤鱼、鳊鱼、河虾、湖蟹,湖岸皆栽枇杷。

丁河一地,宋元以来历属仁和县永和乡。清咸丰末年,在丁河观音桥一带贸易,聚集成市。民国时设立丁河乡,《杭县志稿》卷十四称:“丁河乡,商家在观音桥西岸郑家埭,以水果、鱼行为大宗。”丁河的大户有仲、沈、蔡、朱诸姓,尤以仲家为著,开设鱼行,经营酱园,如有名的仲嘉顺酱园。抗战时期,丁河地处湖渚腹地,水派歧生,扰乱较少,且丁河人小舟一叶,装运货物灵活,故观音桥头渐渐形成繁华集市。丁山湖百姓环湖而居,昔日非舟莫通,大多以养鱼为业,水产丰富。著名的清水丝绵,在丁山河村就有3家作坊,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俞彩根就是其中一家作坊的主人。

丁山湖与超山呼应,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何琪在《唐栖志略稿》中这样认为:“丁山湖在丁山下。汪洋百顷,远浮独山,近接超峰。舟入其中,淡宕可爱。昔东坡比西湖为西子,余谓丁山湖亦西子也。特未入吴宫,少金翠之饰耳。”周天度在《丁山湖游记》中也这样认为:“其最胜之处有三,曰盘洋,曰洪家漾,曰红沈潭。此盖如苎萝西子,不施脂粉自然赋媚者也。”这说明历史上的丁山湖包括如今宏磻的盘洋(今称北塔漾)、丁河的洪家漾(今称王家漾)、红沈潭(亦名王沉潭)。清末塘栖续征“栖溪二十四景”时,韩应潮作《诗引》,称:丁山湖畔,枇杷压万树之金;乙未亭边,杨柳映三分之水。张大受《题徐大临湖乡小景》中也提及:“鸟背岚光过夕汀,碎萍鱼唼水花腥。青山一角湖三面,记是塘西乙未亭。”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昔有高士隐此湖滨,文人荡漾其间,至今传唱:“十里丁山胜地偏,藕花零落白鸥边。”“峰峦送绿排湖面,橘柚分香列榻生。”作为“丁湖笼烟”景观曾划入超山风景名胜区,作为游湖观光、垂钓、水上游乐运动、农家休闲、度假休养之地。经美丽乡村建设,原生态的湿地景观、水乡风貌有机结合,附以与之相配的人为点缀,塘超小径横贯水乡,四季沐歌,赏景怡情,让人重拾水之乡愁;行历山水,考察史迹,不禁心旌神摇、魄动魂牵,令人欣然陶然。

本文原刊登于2023年3月22日/4月11日《今日临平》,作者:王庆,区史志办原主任、副研究员。著有《行吟余杭》《韵含水石》《临平史话》《余杭山水形胜》《西溪丛语》等,主编《余杭军事志》《余杭建设志》《超山志》《临平志》《余杭农业农村志》等15部,总纂《余杭通志》。

▼延伸阅读▼

古往今来的风吹过塘栖

运河名镇---塘栖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

广济桥,京杭大运河上独一无二的七孔古桥

清兄:清末超山梅花声名大噪的幕后推手

来源:  作者:王庆  编辑:郭卫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