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梅第一山,摄于2023.1.15
杭州赏梅胜地众多,如西湖孤山、植物园灵峰、西溪湿地等,名气和规模最大者当属临平超山。超山梅花历史悠久,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誉,从晚清民国之际开始声名远扬,至今已成为杭州赏梅的不二之选,甚至有“中国观梅第一山”之称。
超山梅花的兴盛,离不开一些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据程杰《论杭州超山梅花风景的繁荣状况、经济背景和历史地位》一文,超山梅花之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是清末以来的事,其中著名作家林纾所撰的一篇游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宣传效果。笔者在林纾《畏庐文集》中找到了这篇《记超山梅花》,稍摘部分如下: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即塘西),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陁,丛芬积缟,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
林纾、陈希贤(字吉士,时任仁和知县)和高凤岐(字啸桐)三人,在本地隐士夏同声(字容伯)的导游之下,欣赏了超山梅窝,林纾发出的“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这句感慨,广告效应立竿见影,随着这篇游记在他朋友圈的广泛传播,不少读者对超山梅花趋之若鹜,由此开启了超山梅花的声誉日隆之路。夏同声作为林纾的导游者,自然功不可没,正因为这个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庆主编的《超山志》将夏同声列入人物传:
夏同声,字容伯,诸生,塘栖夏之城长子。尝筹建栖溪书院,迁筑唐玉潜祠于马鞍山,参与重修栖里梵刹、古迹。王同修《唐栖志》,亦参与采访补充。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林纾与高凤岐、陈希贤同访夏同声于其草堂,陪游超山而观宋梅。
夏同声(传名臣夏同善的堂弟)参与编纂《唐栖志》之事,在俞樾为《唐栖志》所写的序文中有提及:“镇人夏君容伯,又助之采访,以成其书。”夏同声之父夏之城(1814-1884),字超墅,号寄龛,仁和人,候选国子监典薄,后经商致富,晚年以山水诗酒为乐,著有《超山别墅草》,王同《唐栖志》卷十有其传。夏之城在超山海云洞留有一方摩崖诗刻,释文:
和赵清献公韵/
钓月矶头石,烹泉洞口池。
山光/阴欲雨,春色浩无涯。
墓扫松/花落,林穿云影随。
摩崖寻/旧迹,景仰寸心驰。/
同治甲子春仲,来游斯洞,览公旧/迹,喜而赋此。/夏之城题。
下钤印一方,印文曰“超山别墅”。
“同治甲子”即同治三年(1864),《唐栖志》卷二·海云洞下录有该诗,其中将“云影随”误作“云影迟”。
夏之城题诗,摄于2020.6.26
看得出来,夏之城对于超山,是很有感情的,其子夏同声亦有乃父之风。2023年1月15日,笔者在超山访石时,见峰顶财神殿前崖石嶙峋,上镌“鸢飞鱼跃”四大字,其右下有一方清人题名,楷书,不太清晰,夏同声在列,释文:
光绪三年正月,/唐人鑑、夏同声、/全真道士沈澄、/杨□□同游题/石。
唐人鑑等题名,摄于2023.1.15
该刻在2000年版的《余杭文物志》和2015年出版的《超山志》中均未见著录。唐人鑑,仁和人,曾任两淮候补大使,熟于票法(许宝书《〈淮北票盐续略〉序》)。沈澄,字白华,号乙秋,仁和人,道士,结茅超山,善山水,绝似石涛和尚,苍莽之气,溢于楮墨,见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璅录》卷六。正月正是赏梅之际,唐人鑑应是在超山土著夏同声和沈澄的陪同下,特来赏梅,可见夏同声作为超山名士,经常会陪同各类客人赏梅,这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超山梅花的知名度,将其称为清末超山梅花声名大噪的幕后推手,实不为过。这方摩崖题名由于漫漶严重,字迹不清,能关注到的人极少,今特撰文显之,这是超山留给夏同声的一席之地,幸哉!同一座山,父子俱有摩崖存世,亦是一段佳话。
作者:清兄,曾为山痴,今为石痴,在荒寂斑驳的石刻中寻找故事,在尘封弥久的故事中品味古今。
参考文献:
1. 程杰 撰,《论杭州超山梅花风景的繁荣状况、经济背景和历史地位》,《阅江学刊》,2012年第1期。
2. 林纾 撰,《畏庐文集》,《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书店,1992年。
3. 王庆 主编,《超山志》,中华书局,2015年。
4. 王同 纂,《唐栖志》,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
5. 余杭文物志编纂委员会 编,《余杭文物志》,中华书局,2000年。
6. 许宝书 纂,《淮北票盐续略》,同治九年(1870)刻本。
7. 张鸣珂 撰,《寒松阁谈艺璅录》,周氏鸽峰草堂抄本。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