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6-02 12:15   

文革开始梁诗正墓地被毁

到了1953年左右,出于营房建设需要,在象山脚下建了一个砖瓦厂,车辆要从牌楼底下经过,最后把马浦这里的牌楼先拆除了。

到了1966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梁诗正的墓地遭到劫难。据当时在场的老人们说,那一天观看炸墓的人山人海,观看的人都在鼻子中塞着一团揉碎了的樟树或香泡树叶,说能避邪气。那时的象山和望江山上没有现在那么多茂盛的树木,山坡上站满了人。为了看得清楚些,有的孩子们都爬上了树。

在“造反派”的组织下,用炸药炸开了墓室,发现里面有四具棺椁,右手的是梁诗正,左手三具是与他合葬的夫人们。将近两百年过去,三具棺椁里的尸体已经完全腐烂,服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尸骨。右手这具梁诗正的棺椁,里面的朝服还很鲜艳,胸前挂着一串长长的朝珠,嘴中有含口银,头上顶带有一截金子,身子周围都塞着洁白的蚕丝。梁诗正的身体已经变成木乃伊一样干化了,颜色为酱色,已经没有任何水分。大队里把朝珠、含口银和朝珠这些贵重文物收藏了起来。据象山村民说,梁诗正的含口银上有八卦图形,握在手里冰凉冰凉。村民们怀疑,梁诗正身体能长期保存,与含口银有关。

梁诗正的干化遗体背出后,有人把他绑在了山脚一棵松树上。这具遗体被绑在松树上日晒雨淋,晚上路过的人都不敢走山脚小这条小路了。村里另外一位老人发了善心,说:“作孽啊作孽!羊狮子啊羊狮子,你做了兵部尚书嘎大的官,生前风光,死后遭罪,罪过罪过!”说完,就在离松树不远处挖了一个坑,把他埋了下去。当时还有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小小泥坟堆,过了几年,这小土堆也就化为平地,梁诗正的干化遗体也就不知道具体位置了。

围观的人们有点失望,当地人传说墓主人是被冤杀的,下葬时皇上御赐了一个金头。人们都眼巴巴地等待着闪亮的金头出现,可是没有等到。

说起含口银还有一段故事,三年后,有人把含口银拿到杭州的古旧商店去卖,店里的朝奉先生(店员)研究了以后,认为这是文物,不准买卖,国家没收,然后给了一天误工费,每人八角钱,来回公交车费每人五角四分,合计拿到了2.68元钱。一块梁诗正口中的含口银,换回了两块多钱,有点意思。

那个顶带上的金顶有一两多重,大队里让金匠打成了13付金耳环。有人说,想要出卖没有卖出几付,剩下的也被没收了。也有人说,13付金耳环都卖出去了,筹集到的经费用来建设大队里的打水机埠,这些机埠用到了十多年前才拆除。

那些朝珠放在了象山大队的高音喇叭和电视机柜下的盒子里,小孩们偷出来,把穿带搞断,当做弹子打,朝珠也就失散了。

梁诗正家原本在象山村还有坟亲在(乃根家),据说有人把墓前石乌龟上两块石碑中的一块卖给了陈布雷的子女,做了陈布雷墓地的墓碑,也还好,总算有一些保留了下来。

梁诗正墓地遗址最后一次是在中国美院建设和象山隧道施工时时被重新挖掘。据当时参与施工的象山本村居民胡国庆(现任象山社区主任)说,中国美院的领导有文物保护意识,再三交代施工人员密切观察是否有古物出现。施工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断碑等,相关文保单位人员也到了现场。现在还有许多石碑残片保留在中国美院里。胡国庆主任还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些石碑等古物,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3号楼和6号楼里都保存了几块断碑和一对朝天狮子,其他的都已经不见踪影。早年的几个打水机埠中还有一些石条在使用,现在,城市化的脚步声中,这些机埠也没有了,石条也不见了。马浦牌楼的石条,至今还躺在杭新公路(洙泗路)下。

梁诗正墓地为什么选择在转塘象山

梁诗正墓地为什么会选择在转塘象山,我在这里分析推测,原因至少有三个:

第一, 定山和象山周围确实具有很好的风水。

梁诗正墓地的坐北朝南,左手就是象山,右手是更高的望江山,墓背后就是连接两山的龙岗,所在的位置就像一把太师椅。墓的正前方就是双流村,无任何阻挡。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溪流,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正对面就是一座绵延泗乡大地的石龙山,东南方是凤凰山和钱塘名山狮子山(定山)。泗乡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狮象管门,龙凤把尾”,传说中原本要出皇帝,“凌家桥人做皇帝去不去”、“横桥里人做皇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梁诗正的墓地范围比较大,墓后就是山岗,墓前是坡地,墓前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子前还有一个将近半亩地大的小广场,还有石条栏杆围住。墓前有两只石乌龟,上面坨着石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设时,还发现一只缺了首的石乌龟,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

第二 ,梁诗正曾经为钱塘江大堤建设作出大贡献。

象山脚下这一片土地的开发,全靠钱塘江最南端钱塘大堤的“鱼鳞石塘”建设(定山附近段),这段堤坝建设恰逢梁诗正担任户部侍郎期间,他管理大清国水利资金的拨款,并且多次来钱塘县钱塘江大塘现场视察。鱼鳞石塘的建设为钱塘县增加了许多良田,筑堤垦荒引起的朝廷斗争是《天下良田》电视剧的主线。

《杭县志稿》卷九——二十一至二十六,详细记载了钱塘江大堤的修复时间。早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工部侍郎张夏筑石堤之前,钱塘江大塘原本就有,但是这都是泥土填起来的堤塘,很容易被江潮和洪水冲垮。唐朝时诗人崔国辅所写“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说明了唐朝时从范村到定山已经有沿江大塘了。

据《杭县志稿》记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朝廷投入了巨额资金,对钱塘泗乡范围内的堤塘进行了几次大修缮。

“康熙三十八年修钱塘县望江楼至云栖堤塘”。

“康熙五十五年连雨江涨,自徐梵二村至转塘头石塘冲坏,总督觉罗满保和巡抚朱轼委杭州知府张恕可修筑”。

“雍正五年二月,巡抚李卫奏修钱塘江塘”,地方在转塘、午山至六和塔。

雍正六年,总督兼巡抚李卫,修缮加高转塘午山朱桥附近的江塘。

对于朱桥至狮子口这一段堤塘修筑最早的文献记载是雍正十年,巡抚王国栋奏请朝廷,对“徐梵两村至狮子桥,要求加高塘身和添桩”。

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乾隆四年十二月,“钱塘县自流芳岭至狮子口张介凡门首江塘二十一段,共长九百二十丈,估计工银59760.95两银子”。乾隆朝开始时,整个朝廷的税收也就1000多万两,近6万两银子,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按照时间推算,雍正五年、六年、十年,梁诗正已经在南书房任职;乾隆四年,梁诗正已经担任户部侍郎,负责全国各地的水利拨款,自然对钱塘家乡想必更是会照应有加。

流芳岭至狮子口的堤塘护卫的村庄和农田就是象山脚下的那上万亩良田。在没有“鱼鳞石塘”之前,土堤经常被潮水和洪水冲塌,潮水一直要冲到村口这里为止。所以也就有了“双流烂田畈”和“双流郑家畈,鸭乌(屎)淘冷饭”之说。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特别是康熙和乾隆做皇帝的时间最长,社会也相对稳定,人口也就大大增加。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田地用来种植粮食,保证全国百姓的生活。据记载,乾隆起始人口只有1.5亿,到乾隆末年人口到了3.1亿。解决百姓吃饭是最大问题,也就不外乎两种手段。一者就是改良和引进新的农作物,据说,番薯、玉米和土豆都是康熙年间引进的。二者就是开荒和围垦,增加粮田。钱塘大堤泗乡段的修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江流东移,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形成龙心、龙王沙、东江嘴等沿江各村。

第三,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梁诗正是钱塘县本地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做官和现在不一样,古代大凡做了大官后都讲究衣锦还乡,做官到一定年纪就告老还乡。外放官员,一般都不带家眷,京官例外。做官积攒的薪水,许多人都还回家置些家产田地。如果死在异客他乡,那是很悲惨的事情。

▼延伸阅读▼

寻访智果寺旁参寥泉,再说见节何须见时穷

袁长渭:钱塘自古产名酒,泗乡茅台历史久

↓ 见 下 页 ↓

来源:微信号:钱塘往事  作者:袁长渭  编辑:郭卫
返回
②梁诗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御赐祭奠葬,墓地在转塘象山乾隆二十八年(1763),梁诗正去世,乾隆帝亲谕皇子祭奠,并赏银千两。(图由崔泽恺先生制作)乾隆三十二年(1767),梁诗正葬于钱塘县转塘象山上。最近翻阅古书,发现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就在中国美院西面象山隧道南出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