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6-02 12:15   

最近翻阅古书,发现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就在中国美院西面象山隧道南出口处。根据这一线索,我走访了十多位象山村和双流村的老人,把钱塘坊间口口相传的两百多年前梁诗正墓地建设盛况,以及五十多年前梁诗正墓地被毁的惨烈经过记录下来。墓中文物的处理、墓前华表等残留物去向等,也进行了跟踪采访,供感兴趣的读者分享。

(图由崔泽恺先生制作)

“狮象关门,龙凤把尾”,象山、定山脚下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现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大学高等研究院、云栖小镇和艺创小镇在此生根开花。

梁诗正的墓地所在确实是个好地方。

 钱塘人梁诗正做了乾隆朝的宰相

梁诗正(1697-1763),钱塘人。雍正四年(1726)中举,雍正八年(1730)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十二年(1734)选入上书房。乾隆初为南书房行走,不久任户部侍郎。乾隆十年(1745)提拔为户部尚书。上疏皇帝要以节俭为要。乾隆十三年(1748),调任兵部尚书。次年,为刑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五年(1750),调任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工部尚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授东阁大学士,成为乾隆朝最为重要的官员,当年去世,谥文庄,后人称他为粱文庄公。

梁诗正做官起步在雍正朝,在乾隆年间,做过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和工部尚书,六部尚书只剩下礼部没有做过,其余五部全部干齐了,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少见的。

梁诗正做官,也有起有落。他特别重视乡情,吏部尚书任上,对同乡颇有照顾,有人向乾隆皇帝做了反映。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或有以文庄庇护乡人为言者,一日,高宗召文庄谓之曰:'人言尔庇护同乡,自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梁顿首对曰:'臣领皇上无则加勉之训。'”乾隆皇帝便没有追究。

由于四川学政朱荃案牵连,梁诗正被乾隆皇帝免职。乾隆十七年(1752),因为父亲年迈,梁诗正乞归钱塘老家,奉养老父,留在老父身边侍候。他返乡期间,潜心治学。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到钱塘,赋闲在家的梁诗正迎接圣驾,乾隆皇帝恩准他在家食俸禄。次年,他的父亲去世,丁忧在籍。不久,梁诗正重新回到朝廷先后代理工部、兵部尚书。

电视剧《天下粮田》中的历史人物梁诗正

梁诗正官至极品,在大清乾隆朝有极大的影响力。梁诗正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父亲刘统勋(1700——1773),康熙、乾隆、雍正三朝重臣张廷玉(1672——1755)同朝为官,都是乾隆朝前半程核心层官员。这里的张廷玉就是安徽桐城“六尺巷”故事主角张英的儿子,“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廷玉的墓地现在是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皇帝在位几乎达六十年(1736——1795),后半程的三十多年中,刘墉(1720——1805)、和珅(1750——1799)、纪晓岚(1724——1805)等都是最重要的大臣,在电视剧中多有所见。

 梁诗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御赐祭奠葬,墓地在转塘象山

乾隆二十八年(1763),梁诗正去世,乾隆帝亲谕皇子祭奠,并赏银千两。赠太保,入贤良祠。赐祭葬,谥号文庄。

乾隆二十九年(1764),梁诗正灵柩归钱塘故里。乾隆帝下谕旨,令沿途文武官弁在二十里内的亲赴治奠,并派御林军护送,直到平安抵达钱塘,以此表示特别优恤。

(图由崔泽恺先生制作)

乾隆三十二年(1767),梁诗正葬于钱塘县转塘象山上。

梁诗正安葬仪式极其隆重,沿着钱塘大堤,十里治丧队伍,哀荣场面十分震撼。清朝钱塘诗人胡敬有诗云:“相国文庄新谕葬,钱塘南邑象山原”。这首诗里的“相国文庄”就是指梁诗正,“相国”是职位,“文庄”是梁诗正去世后,乾隆皇帝所赐谥号。后一句指出了梁诗正墓地就在钱塘县南象山的缓坡上。梁诗正的墓地就在定山西北边,现在中国美院边的象山上。六十多年前梁诗正的墓地尚存,墓前有长长的墓道和石人石马华表,可惜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据象山村和双流村的老人们说,梁诗正的墓地准确位置就在中国美院边的象山隧道南出口位置上,牌楼建在一里多路外的马浦村的大樟树附近,沿着象山溪流一路有石人石马华表和石板路,到了墓地附近石人石马等相对集中,墓地气势恢宏,极其豪华。梁诗正墓地的场景,可能也只有西溪的洪钟、徐潮和王文韶的墓地可以相比。

本地老人们不知道梁诗正真正的名字,他们口中叫梁诗正墓为“羊狮子”墓。他们知道墓主人梁诗正做过兵部尚书大官。据我多次走访了解,还原墓前物品状况,老人们都说,墓前有一对石羊和一对石狮子,石羊是卷着角的,石狮子是头仰天的,也就是朝天狮子。除此之外,还有两对石仲和驮着石碑的石乌龟。所以,当地人也就把梁诗正墓叫“羊狮子”墓了。

(图由崔泽恺先生制作)

据象山村老人方柏根说,梁诗正的墓整整建造了三年,石料从王安埠上岸,那时的王安埠是钱塘江沿岸的一个码头,有三十二个石阶,上岸的都是毛石料,在象山脚下马浦村这里建了一个石料加工场,专门制作墓道墓地所需要的各种石料,象山和双流一带有句玩笑话,“尚书墓地建三年,象山脚下田地荒”,为墓地做小工的收入远远超过田间劳作收入,田地自然也就荒芜了。现在的田地抛荒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当地人还磨起了洋工,点名吃饭时到一下,然后回家干活去了。

当地的老百姓参与了石料制作,道路修建和墓地泥土的搬运,据老人们说,象山隧道南面,梁诗正墓地是个凹塘。当地人从山北的和尚山担了泥土翻山过来,把坟地基填高。

说起马浦村地名还有一个故事,从前的马浦叫马铺,也就是官方邮递等换马的地方,这里是钱塘江边陆路通往富阳的重要节点。多年前,村民感觉马铺太难听了,改成了马浦,泗乡人都叫这里“马浦头”,马浦、王安埠和曹家埠三个自然村组成了现在的象山村(象山社区),三个自然村还是财务独立核算的特殊组织形式,这是题外话。

▼延伸阅读▼

殉节烈过文天祥 留取丹心藏九曜 寻访徐应镳墓

↓ 见 下 页 ↓

文革开始梁诗正墓地被毁

到了1953年左右,出于营房建设需要,在象山脚下建了一个砖瓦厂,车辆要从牌楼底下经过,最后把马浦这里的牌楼先拆除了。

到了1966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梁诗正的墓地遭到劫难。据当时在场的老人们说,那一天观看炸墓的人山人海,观看的人都在鼻子中塞着一团揉碎了的樟树或香泡树叶,说能避邪气。那时的象山和望江山上没有现在那么多茂盛的树木,山坡上站满了人。为了看得清楚些,有的孩子们都爬上了树。

在“造反派”的组织下,用炸药炸开了墓室,发现里面有四具棺椁,右手的是梁诗正,左手三具是与他合葬的夫人们。将近两百年过去,三具棺椁里的尸体已经完全腐烂,服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尸骨。右手这具梁诗正的棺椁,里面的朝服还很鲜艳,胸前挂着一串长长的朝珠,嘴中有含口银,头上顶带有一截金子,身子周围都塞着洁白的蚕丝。梁诗正的身体已经变成木乃伊一样干化了,颜色为酱色,已经没有任何水分。大队里把朝珠、含口银和朝珠这些贵重文物收藏了起来。据象山村民说,梁诗正的含口银上有八卦图形,握在手里冰凉冰凉。村民们怀疑,梁诗正身体能长期保存,与含口银有关。

梁诗正的干化遗体背出后,有人把他绑在了山脚一棵松树上。这具遗体被绑在松树上日晒雨淋,晚上路过的人都不敢走山脚小这条小路了。村里另外一位老人发了善心,说:“作孽啊作孽!羊狮子啊羊狮子,你做了兵部尚书嘎大的官,生前风光,死后遭罪,罪过罪过!”说完,就在离松树不远处挖了一个坑,把他埋了下去。当时还有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小小泥坟堆,过了几年,这小土堆也就化为平地,梁诗正的干化遗体也就不知道具体位置了。

围观的人们有点失望,当地人传说墓主人是被冤杀的,下葬时皇上御赐了一个金头。人们都眼巴巴地等待着闪亮的金头出现,可是没有等到。

说起含口银还有一段故事,三年后,有人把含口银拿到杭州的古旧商店去卖,店里的朝奉先生(店员)研究了以后,认为这是文物,不准买卖,国家没收,然后给了一天误工费,每人八角钱,来回公交车费每人五角四分,合计拿到了2.68元钱。一块梁诗正口中的含口银,换回了两块多钱,有点意思。

那个顶带上的金顶有一两多重,大队里让金匠打成了13付金耳环。有人说,想要出卖没有卖出几付,剩下的也被没收了。也有人说,13付金耳环都卖出去了,筹集到的经费用来建设大队里的打水机埠,这些机埠用到了十多年前才拆除。

那些朝珠放在了象山大队的高音喇叭和电视机柜下的盒子里,小孩们偷出来,把穿带搞断,当做弹子打,朝珠也就失散了。

梁诗正家原本在象山村还有坟亲在(乃根家),据说有人把墓前石乌龟上两块石碑中的一块卖给了陈布雷的子女,做了陈布雷墓地的墓碑,也还好,总算有一些保留了下来。

梁诗正墓地遗址最后一次是在中国美院建设和象山隧道施工时时被重新挖掘。据当时参与施工的象山本村居民胡国庆(现任象山社区主任)说,中国美院的领导有文物保护意识,再三交代施工人员密切观察是否有古物出现。施工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断碑等,相关文保单位人员也到了现场。现在还有许多石碑残片保留在中国美院里。胡国庆主任还带领我们参观了这些石碑等古物,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3号楼和6号楼里都保存了几块断碑和一对朝天狮子,其他的都已经不见踪影。早年的几个打水机埠中还有一些石条在使用,现在,城市化的脚步声中,这些机埠也没有了,石条也不见了。马浦牌楼的石条,至今还躺在杭新公路(洙泗路)下。

梁诗正墓地为什么选择在转塘象山

梁诗正墓地为什么会选择在转塘象山,我在这里分析推测,原因至少有三个:

第一, 定山和象山周围确实具有很好的风水。

梁诗正墓地的坐北朝南,左手就是象山,右手是更高的望江山,墓背后就是连接两山的龙岗,所在的位置就像一把太师椅。墓的正前方就是双流村,无任何阻挡。山脚下有一条清澈的溪流,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正对面就是一座绵延泗乡大地的石龙山,东南方是凤凰山和钱塘名山狮子山(定山)。泗乡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狮象管门,龙凤把尾”,传说中原本要出皇帝,“凌家桥人做皇帝去不去”、“横桥里人做皇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梁诗正的墓地范围比较大,墓后就是山岗,墓前是坡地,墓前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子前还有一个将近半亩地大的小广场,还有石条栏杆围住。墓前有两只石乌龟,上面坨着石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建设时,还发现一只缺了首的石乌龟,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

第二 ,梁诗正曾经为钱塘江大堤建设作出大贡献。

象山脚下这一片土地的开发,全靠钱塘江最南端钱塘大堤的“鱼鳞石塘”建设(定山附近段),这段堤坝建设恰逢梁诗正担任户部侍郎期间,他管理大清国水利资金的拨款,并且多次来钱塘县钱塘江大塘现场视察。鱼鳞石塘的建设为钱塘县增加了许多良田,筑堤垦荒引起的朝廷斗争是《天下良田》电视剧的主线。

《杭县志稿》卷九——二十一至二十六,详细记载了钱塘江大堤的修复时间。早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工部侍郎张夏筑石堤之前,钱塘江大塘原本就有,但是这都是泥土填起来的堤塘,很容易被江潮和洪水冲垮。唐朝时诗人崔国辅所写“路绕定山转,塘连范浦横”,说明了唐朝时从范村到定山已经有沿江大塘了。

据《杭县志稿》记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朝廷投入了巨额资金,对钱塘泗乡范围内的堤塘进行了几次大修缮。

“康熙三十八年修钱塘县望江楼至云栖堤塘”。

“康熙五十五年连雨江涨,自徐梵二村至转塘头石塘冲坏,总督觉罗满保和巡抚朱轼委杭州知府张恕可修筑”。

“雍正五年二月,巡抚李卫奏修钱塘江塘”,地方在转塘、午山至六和塔。

雍正六年,总督兼巡抚李卫,修缮加高转塘午山朱桥附近的江塘。

对于朱桥至狮子口这一段堤塘修筑最早的文献记载是雍正十年,巡抚王国栋奏请朝廷,对“徐梵两村至狮子桥,要求加高塘身和添桩”。

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乾隆四年十二月,“钱塘县自流芳岭至狮子口张介凡门首江塘二十一段,共长九百二十丈,估计工银59760.95两银子”。乾隆朝开始时,整个朝廷的税收也就1000多万两,近6万两银子,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按照时间推算,雍正五年、六年、十年,梁诗正已经在南书房任职;乾隆四年,梁诗正已经担任户部侍郎,负责全国各地的水利拨款,自然对钱塘家乡想必更是会照应有加。

流芳岭至狮子口的堤塘护卫的村庄和农田就是象山脚下的那上万亩良田。在没有“鱼鳞石塘”之前,土堤经常被潮水和洪水冲塌,潮水一直要冲到村口这里为止。所以也就有了“双流烂田畈”和“双流郑家畈,鸭乌(屎)淘冷饭”之说。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特别是康熙和乾隆做皇帝的时间最长,社会也相对稳定,人口也就大大增加。这也就需要更多的田地用来种植粮食,保证全国百姓的生活。据记载,乾隆起始人口只有1.5亿,到乾隆末年人口到了3.1亿。解决百姓吃饭是最大问题,也就不外乎两种手段。一者就是改良和引进新的农作物,据说,番薯、玉米和土豆都是康熙年间引进的。二者就是开荒和围垦,增加粮田。钱塘大堤泗乡段的修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随着江流东移,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形成龙心、龙王沙、东江嘴等沿江各村。

第三,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梁诗正是钱塘县本地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古代做官和现在不一样,古代大凡做了大官后都讲究衣锦还乡,做官到一定年纪就告老还乡。外放官员,一般都不带家眷,京官例外。做官积攒的薪水,许多人都还回家置些家产田地。如果死在异客他乡,那是很悲惨的事情。

▼延伸阅读▼

寻访智果寺旁参寥泉,再说见节何须见时穷

袁长渭:钱塘自古产名酒,泗乡茅台历史久

↓ 见 下 页 ↓

梁诗正的书法造诣与轶事

梁诗正官至极品,位极人臣。他的文学和书法造诣也是非同一般。梁诗正的文章风格有点像曾巩,诗骨苍秀。梁诗正擅长书法,起初学柳公权,后来学习文征明、赵孟頫,晚年学习颜真卿、李北海。编历代名家书法真迹《三希堂法贴》,与乾隆皇帝合作的《十宫帖》为清代行书精品,作为国宝级文物被故宫博物馆收藏。梁诗正著有《矢音集》。

梁诗正经常随乾隆皇帝出巡,朝廷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任内有“八旗闲散人丁宜分置边戈,以资生产;缘营兵丁,宜量停募补以减冗额”之策疏;又有“每岁天下租赋,以供官兵俸饷各项经费,皇上宜以节俭为要,勿兴土木之工,黩武之师,庶以持盈保泰”之安国政论。受梁诗正的影响,梁诗正儿子梁同书的书法造诣更有成就,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一起,成了清朝四大家。

梁诗正和董邦达合作的奏折

说来也巧,梁诗正是钱塘人(1697-1763),雍正八年进士(1730),乾隆初在上书房行走并担任户部侍郎和户部尚书。董邦达(1696--1769),富春人,在钱塘县的铜鉴湖边姚家坞村(现胡埠村)做过塾师。雍正十一年进士(1733),乾隆二年做翰林院编修,一直做到礼部尚书。梁诗正擅长书法,董邦达擅长绘画。梁诗正的儿子梁同书是大清朝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董邦达的儿子董诰官至宰相,还是大清朝最有名的画家之一。

无巧不成书,梁诗正去世后安葬在转塘象山。董邦达的大名以钱塘湖埠十景之一——“董坟松涛”名垂青史,永远伴随着铜鉴湖的波涛。

梁诗正墓志铭在墓碑后,是杭州名人杭世骏为梁诗正写的《大学士赠太保文庄梁公墓志铭》,当时的许多转塘人看不懂墓碑后面这许多文字。杭世骏是与梁诗正同时代的杭州名人,官至御史,因上书满人官大官多,汉人官少不被重用,而被乾隆帝革职,差一点丢了性命。直到乾隆十六年下江南时问起杭世骏,才得召见。乾隆皇帝问杭世骏现在在干什么,杭世骏回答在卖废铜烂铁,乾隆帝当场御笔书写“买卖废铜烂铁”六个大字,杭世骏开了一个废品回收站,把乾隆帝御笔做成了招牌,买卖十分兴隆。因为杭世骏有才,也由于梁诗正等同乡的极力推荐,又得到了重用。

生前曾经辉煌,死后享尽荣华。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两百年,梁诗正的墓地会遭劫难。言谈中,大家都认为十分可惜,否则,转塘又会多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游览参观处。如能在象山艺术公社建一处梁诗正纪念馆,展示梁诗正的文化艺术造诣,弘扬刚正不阿的正气,那也是一件十分的幸事。

作者:袁长渭,1964年5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高级教师,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曾经担任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蒋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西湖区发改局局长,现任西湖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和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爱好写作和摄影,出版个人专集《钱塘往事》《钱塘山水》,个人的公众号为《钱塘往事》

▼延伸阅读▼

诗朗诵:铜鉴湖,我有一个梦想

三墩蒋村人,自古以来就是钱塘人

转塘狮子山,曾是钱塘名山

来源:微信号:钱塘往事  作者:袁长渭  编辑:郭卫
返回
②梁诗正去世后乾隆皇帝御赐祭奠葬,墓地在转塘象山乾隆二十八年(1763),梁诗正去世,乾隆帝亲谕皇子祭奠,并赏银千两。(图由崔泽恺先生制作)乾隆三十二年(1767),梁诗正葬于钱塘县转塘象山上。最近翻阅古书,发现乾隆朝宰相梁诗正墓地在转塘象山,就在中国美院西面象山隧道南出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