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后半夜去三里亭农都市场批来的货,天一亮就卖光!”管大姐说,那时候新上市的鲈鱼明虾,价格大致是现在的四分之一,他们夫妻俩经常到中午就卖完收摊回家。
前几年,农都市场搬到萧山,规模更大,水产品种更多,但管大姐觉得,似乎从那时起,水产生意也开始变得不太好做。
过去,转塘当地人买水产,唯一的选择就是转塘农贸市场。这两年,又新建了几座农贸市场,还增加了几个大型超市,很多客人就分流走了。
管大姐也曾想过转变思路,也试着卖过笋壳鱼、多宝鱼等高档水产,但后来也不敢再卖。前些天,一个中国美院在附近租房的学生来买鱼,在管大姐的摊位问了桂花鱼的价钱,马上掏出手机,划了一会儿说,网上卖得比你们便宜。然后就走了。
水产行业看来真的不如过去好做。
我认识一个老张,跟朋友合伙在建国路开海鲜水产专卖店,好久没联系。昨天打电话给他,他说多亏去年他一看势头不好,把店转掉了(现在那里开了家快餐店,主营“黄焖鸡米饭”),“不然今年亏得更惨!”老张说,市中心凤起路从中河路到环城东路这一段,沿街的水产店、螃蟹店有八九家,现在大部分都关门了。
老张说在他印象里,水产生意最好是北京奥运前一两年,那时他的店刚刚开张,产品主要是各种水产海鲜礼包,每天进货出货从早忙到晚,单位批发占大头,两三年前,他手里还有至少十个单位,每到年节都要订一大批海鲜礼券,后来全都不订了。“今年我听还在做水产的朋友讲,现在除了私人单位,已经没有企业和国家单位买水产礼券了。”
过去还有一块业务是饭店酒楼,老张说现在大部分都把高档菜砍掉了。婚礼喜宴,城里的年轻人也不再追求三宝一斑(龙虾、鲍鱼、鱼翅和斑类海鱼),而更愿意把钱花在婚庆上面。倒是农村的流水席,档次似乎越来越高,经常会把龙虾鲍仔端上桌去。
早上6点,管大姐给十几个水盆都换上干净水,她摘下手套,用冻得通红的双手,捧起热腾腾的青菜年糕。
“我最喜欢夏天,”她夹了一块年糕放进嘴里,“夏天生意最好,鱼虾不容易死。”
水产行业,夏季旺冬天淡,除了过年那几天。一年里生意最好的,一是中秋节,再是腊月廿九到正月初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