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延续生命,更是抚慰心灵 器官协调员的工作职责不仅是让更多人能够延续生命,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予捐献者家属帮助和安慰,成为心灵的“摆渡人”。 在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的近三年来,朱志坚遇到过不少捐献家庭,在刚开始,要做出器官捐献的决定,对很多家属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因为脑死亡的状态下,人虽然已经没有意识了,但心跳还在,皮肤的温度还在,你会觉得亲人还没有真正离开这个世界。不过到最后,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欣慰当初作出了正确的决定。” 朱志坚说起他前两年前遇到的一例器官捐献者,是一个7个月大的婴儿,而且是经试管婴儿诞下的珍贵儿。当时,孩子妈妈去阳台收衣服,短短几分钟,宝宝在摇篮里因为吐奶窒息,年幼的生命戛然而止。悲痛之余,家人决定捐献宝宝的眼角膜、肾脏、肝脏等器官,挽救他人生命的同时,让宝宝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这对家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和寄托。 捐献后,小宝宝的眼角膜受者写了一封信,请朱志坚转交给孩子妈妈。 “小天使你好!感谢你的‘光明礼物’,如果没有你,我的余生将在黑暗中度过!在这里,我要向你和你的家人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你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位眼角膜受者说,以后如果有机会,他也会将这种爱持续下去,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光明礼物”。 夫妻俩都是器官协调员 朱志坚之所以从事这个职业,是因为受到爱人的影响。他的爱人李淑艳也是一名器官协调员,三年多前,浙江省红十字会组织培训“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她通过报名培训,成功考取了证书,成为一名专业人体器官协调员。 对于妻子的这一决定,朱志坚没有反对,“这个工作不好做,但你真的想好了要去,我肯定也支持你。” 李淑艳以前当过护士,也见过不少生老病死的场面,她觉得自己肯定能适应器官协调员的工作。但是真正去了之后,才发现比想象中还要难得多:经常奔波在全省各地,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即使通宵加班后依然连轴转,很少有完整的周末和假期。 两年多前,李淑艳遇到一个五六岁的捐献者,孩子的肝脏通过器官移植网络平台,匹配到天津的一位肝移植患者。可是器官移植对时间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肝脏运送到天津的医院。为了完成生命的接力,那天凌晨3点多,朱志坚争分夺秒开车护送妻子到萧山机场赶飞机,终于赶在飞机起飞前顺利登机。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正是这次陪同妻子护送器官的经历,让朱志坚的内心深深触动,也促使他成为了一名器官协调员。 夫妻俩都是器官协调员,虽然工作比以前更加忙 碌,但朱志坚和妻子都觉得非常有意义。而令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器官捐献的理解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家属对于我们的到来,大多第一反应是抵触,如今越来越多人愿意和我们沟通后再做决定,甚至还有家属主动提出捐献器官的意愿。身边也有不少亲朋好友也会主动联系我们,希望登记器官捐献同意书。” 李淑艳说,“我儿子的班主任老师,知道我和他爸爸的职业后,也主动给我打了电话,登记了器官捐献同意书。这令我非常感动,说明社会对我们这个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