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张慧丽 记者 金晶 陈彦汝 通讯员 王蕊 方序 王意菁 王家铃 周素琴 应晓燕 李彬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预计到2050年我国患者将达2800万人。 家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心中的万千滋味无法用语言描述。王先生(化名)深有体会。直到这一次,中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获准上市的消息,一下子燃起了他全部的希望。 当村书记的岳父 被诊断为早老性痴呆 王先生的岳父老吴(化名)是萧山人,今年63岁。退休前的老吴是一名村书记,在基层干了几十年,颇有些威望。在家人和朋友眼中,有一个词常常能跟老吴联系在一块——靠谱。 就在老吴60岁,距离退休还有半年左右时,身边的人发现,他怎么渐渐变得有些不靠谱起来了?这边人家还等着他的答复,离承诺的期限过去好久还没半点动静,直到有人上门询问才恍然大悟想起来。不过,了解老吴的人都知道,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他的记忆力就不算太好,再加上慢慢上了年纪,容易忘事好像也算正常。 直到有一回,女婿王先生真正觉察出了不对劲。 “有天上午,我给岳父一张自己的银行卡,麻烦他帮我去银行办点业务,约好下班回来拿卡。可是等到下午,我再去找他的时候,他根本不记得这个事了。”王先生说,不是单纯地忘记去办业务这么简单,从岳父的反应来看,他甚至完全没有女婿来找过他,并给了一张银行卡的印象。 记性再怎么差,也不至于到这种仿佛失忆的地步吧?由于王先生和妻子住在市区,而岳父岳母在农村,所以他并不了解详情。于是,他找到了岳母,询问岳父最近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一开始,我岳母还说挺好啊,没什么不对劲,我就针对性地问她,那记性方面怎么样呢?她这才告诉我,最近半年,有时候让岳父回来的路上带点菜,他经常忘。还有几次,明明说了要什么,前后不过几个小时,等到了地方,岳父已经不记得要买啥,会打电话回来再问一遍。” 综合种种情况,家里商量之后决定,得带着老吴去医院看看,便挂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的号,接诊的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彭国平。 “PET-CT显示,患者的脑部形成了病理性老年斑(β淀粉样蛋白),海马体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萎缩。”彭国平告诉王先生,结合记忆力衰退的症状,考虑老吴的情况属于阿尔茨海默病,由于在65岁前发病,称为早老性痴呆,目前处在轻度的水平。 听到这话,王先生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岳父当时只有60岁,不算年纪特别大。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七八十岁的人才会得老年痴呆,怎么会得这个病? 彭国平告诉他,阿尔茨海默病本质上就是脑部受损,不同人受损部位不一样,但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解,因此无法定论为什么会发生。基因、孤独、精神刺激等都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诱因。 三年间由轻度发展为中度 “不管多贵,我们都愿意尝试新药” 从确诊到现在,过去了3年。其间,老吴定期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和一些促智药物(如银杏叶片等),但病情仍然在逐渐加重。现在已经处于中度水平。 “虽说现实就是这样,不得不接受,但是我们的心里没有一刻好受过。” 有一次,王先生带着岳父去理发店理发,交代他好好坐着,自己去隔壁买点东西,马上就回来。等到他再进门,岳父看到他的表情居然带着惊讶和欣喜,“怎么这么巧,你也来剪头发啊?”王先生无法形容当时那一刻的感受,再多的话也只哽在了喉头。 而他最心疼的是自己的岳母。 三年里,岳父的情况加重后,除了记忆力衰退,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摔东西。这些时候,多是岳母先安抚岳父的情绪,稳住情况,再收拾残局。 被岳父病情困扰的王先生一直关注着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药物的进展。所以,“九期一”获准上市的消息王先生也是最早知道的。他非常兴奋地向记者表示:“如果确实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效的话,不管多贵,我们都愿意去尝试。” 对于新药的安全性,王先生坦言,不是不担心,但是岳父的病情逐渐加重,在现有的药物没有明显作用的情况下,就算是死马当活马医,他们也愿意进行尝试。毕竟,阿尔茨海默病持续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危及生命,有方法宁可先试一试,也不想眼睁睁地放任它越来越严重。 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 专家对新药持审慎态度 新药到底有没有用,针对什么人效果最好?昨天,省内几位专家也发表了各自对新药看法。 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陈炜表示:“虽然科室参与了试验,但由于该药临床试验是与安慰剂对照,暂时不清楚在我科参加临床试验的病人的疗效如何。” 只能说按照现有的总的研究结果来看,“九期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有效的,是一种可能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进程的药。“目前我们临床上常用的药,只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无法改变疾病进程,但‘九期一’的研究结果显示,它或许可以改变疾病进程。不过该药临床试验毕竟只有九个月时间,而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病因非常复杂,所以九个月时间的观察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病人、更长时间的临床应用,来观察它的疗效。”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彭国平博士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他表示:“作为临床医生,希望新药能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给广大患者带来最大获益;我们也需要更多临床治疗量去观察。肠道菌群的改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其中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并不很清楚。”彭国平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想要逆转,目前看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患者千万不要误认为,能像降压、降糖药一样,吃了药物就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陈艳杏博士说:“新药上市确实是很好的消息,至少临床试验做出来是有效果的,还是值得去尝试的,毕竟这么多年都没有新的药物上市。”但作为临床医生,陈艳杏还是让大家保持平常心,可以抱以希望,但也不能过分期待能逆转疾病。“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药监局批准有条件上市,要求申请人上市后,继续进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按时提交有关试验数据的原因。” 杭州市七医院陈斌华主任则坦言,“对于一个新药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更需要通过时间去验证综合状态下的临床应用,这个期限估计在一到两年。” 目前虽然无法治愈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依然是关键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家属都会像王先生一家一样,发现及时且积极寻求治疗。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一科、老年二科主任倪建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及家属常有两个误区:一是觉得阿尔茨海默病有遗传因素,怕传出去影响子女,不愿意走出家门;二是认为该病没得治,没必要治疗。 前不久,倪建良就遇到了一位70岁的张老太太,出现老年痴呆症状一年多,但一直躲在家里,怕丢脸,不愿来就诊。这一年来,老太太的记性是越来越差,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原本特别爱做菜的她突然不会下厨了,还总和外孙抢东西吃。在家里,她也找不到厕所在哪,出了门就不记得回去的路。孩子们怀疑母亲得了这个病,和两老商量着去医院检查时被骂得狗血淋头,只好放弃。这一拖就拖了一年多,最后到医院时,老太太已是中度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环境、心理、微量元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目前仍无法治愈,但早发现早治疗,能够让患者的认知功能、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功能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好阶段。” 比如张老太太,在药物治疗方面,倪建良给她开了活血化瘀、改善脑功能的药物,配合促智药(如易倍申、安理申等),并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最近来复诊时,老太太老伴说,虽然记忆力还是一样的差,但现在两人相处得比较好,她吃穿也能自理了,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针对老年痴呆的治疗是有效果的,因此,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像张老太太如果早点送医,治疗的效果可能就更好。”倪建良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