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问题会不会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沈大军说,现在很多用户反映水质不好,水价调整以后是否可以改善或解决这个问题,让老百姓满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水价调整带来的好处,也是水价调整的目标之一。
水质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媒体报道,一些城市在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时,只公布出厂水指标。饮用水研究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说,出厂水合格并不一定代表民众喝到嘴里的自来水就合格,“出厂水可能在管网输送的过程中遭受二次污染,所以必须将两者区分开来”。
“出厂水的合格率肯定比管网水高,所以有些地方为了规避风险,在公布水质时多选择出厂水指标。”另一位饮用水研究专家说,一旦发生水质问题,自来水公司就可以推脱责任,将问题归咎在管道输送的二次污染上。
专家还指出,各地公布的水质信息无一例外是全部合格,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标注合格率是100%。水质安全问题并没有引起有些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2012年,媒体曾报道,2009年下半年,为“大致搞清”全国城市饮用水的水质状况,住建部水质中心做了一次全国普查,覆盖全国4000多家县级以上城市自来水厂,但一直没有对外公布这次调查的自来水水质数据。多位业内人士说,实际合格率只有50%左右。
对此,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说,2008年、2009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组织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进行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58.2%。2011年的最新抽样检测显示,我国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
从水源地到家里水龙头
水质信息要分阶段公开
专家认为,“水十条”提出的水价改革,是为了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修复费用的价格与收费政策,也是筹集治污资金的重要手段。不少居民关心的是,水价里包含的各项费用是否真正用到了实处。
目前,国内水源地原水质量不容乐观。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说,“水十条”要求政府把水源地的水质、自来水厂的水质再加上家里水龙头的水质分阶段地向社会公开,这将倒逼政府增加水源地保护和应急水源建设投入。
与此同时,多年来政府在自来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上欠账不少,不少城市的老旧小区管线“跑、冒、滴、漏”严重,也给阶梯水价的意义打了折扣,这也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维护。
2014年北京市发改委公示的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数据显示,在20.47亿元的生产成本中,不含人工成本和折旧费用,涉及直接提高水质和管网建设水平的成本只占不到三成。
傅涛认为,目前我国水质监管存在体制性缺位,服务监管也有待加强,这也是这几年多地发生公共用水安全事件的原因之一。“建议政府财政专项列支,集中完成水表改造和管网更新投资,为阶梯水价减压。同时加强保障用水安全、提升用水质量和服务。”
综合新华社、南方日报、武汉晚报、瞭望东方周刊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