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10年价格战,国内彩电厂商只是在拼价格,而洋品牌们在小心跟随的同时,还在引领着整个行业的风向。比如当时索尼推出纯平彩电,虽然售价比普通彩电高出好几倍,但因为极好的画质和观感,让市场眼前一亮。
很快国内厂商发现纯平彩电才是市场下一座金矿,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国内彩电行业精于生产疏于研发,根本没有批量生产纯平彩管的技术,只能干瞪眼。类似的情形还在日后的背投彩电、液晶彩电等新品上反复出现。
到了近些年,风向又变了。这次进来的鲶鱼不是冲着市场本身的占有率,而是用户的时间。
尼尔森和长虹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3年,国内电视的平均月使用时间从94小时陡降至39小时,但消费者全年观看视频的时间却从169小时猛增至532小时,增幅达215%。愿意宅在家里的人也同比增长了34%。
显然,彩电业的供给,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了。
相比与洋彩电的同行业竞争,国产彩电与小屏幕的跨行业竞争更为惨烈,即便是行业根基稳固的洋品牌们也悉数败下阵来。包括索尼、TCL在内的老品牌都尝试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也只能扮演跟随者的角色。
不过,市场的萎缩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从数据来看,智能电视、4K电视和超高清电视的市场仍然在增长。彩电厂商们面对的是一群更挑剔也更加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谁能率先满足他们,谁就有生存空间。
现在来看,这次走在前面的是更懂互联网、更懂用户体验的小米和乐视们,借助互联网销售的新模式也在颠覆传统的线下渠道。积极的一面是,传统彩电厂商的应变速度正在加快。创维去年9月起推出网上子品牌“酷开”,和天猫合作,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玩法。还与优朋合作“直通好莱坞”频道,去年获得了3000万元的收入。
这似乎也预示着在这场巨大裂变中,传统彩电厂商仍然有活下来的机会。但基本能确定,这轮过后,很多厂商会悲壮地出局,就像一年前的诺基亚一样。问题是,留下来的不改变,还能坚持多久?(梁应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