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 宋 赵昌(款) 上海博物馆 藏 荔枝的声名鹊起,东坡先生功不可没。东坡忠直,62岁再谪海南儋州,儋州号称“天涯海角”,在古人眼里那是天地尽头的荒蛮之地,好在儋州有荔枝,荔枝成了东坡先生悲凉晚年里难得的一点欢喜和甜蜜,那句流传千年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至今仍是荔枝最好的广告语。 有人说,荔枝“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需要用“刀斧劙(音为lí,意为割取)取其枝”,故名荔枝,我猜这只是某一种南方方言的汉语音译,不然不会有离支、离枝、荔支、荔子、荔芰这么多同音不同字的写法。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荔枝果壳红红紫紫,所以亦称红荔、丹荔。但事实上荔枝品种繁多,除红色之外还有绿、黄、白等颜色。北宋时,在杭州做过知州的蔡襄,生于荔枝之乡福建兴化,他撰写的《荔枝谱》是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记载了福建的32种荔枝,其中就有江绿(绿色)、法石白(色青白)、硫黄(颜色正黄,而刺微红)等非红色品种,蔡襄推“陈紫”为首,排名第二的就是“江绿”,大小和陈紫差不多,“独香薄而味少淡”。 绿荔枝和“荔枝绿” 戎州第一 宋人清雅,绿荔枝颇得宋人偏爱,除福建的江绿外,四川的绿荔枝也很有名。宋高宗钦点的状元郎王十朋曾任夔州知州,就提到过“泸、戎多绿荔枝”,诗人陆游也会“终忆戎州绿荔枝”。这种四川绿荔枝据说是廖致平培育出来的,“实绿而味甘”,廖家为戎州名族,与苏轼家族交好,他的妻子是苏轼的侄女苏笑媲。“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谪居四川时,曾应邀去他家中做客,“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 王公权家的“荔枝绿”是一种酒液呈绿色的荔枝酒,黄庭坚曾为绿荔枝写诗,《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认为这两种东西都是戎州第一。古人似乎很喜欢就着荔枝喝酒,杜甫写“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其中,“轻红”是古人叫荔枝的昵称。白居易用荔枝配琥珀酒,“欲摘一枝倾一盏”;黄庭坚饮一杯重碧色的陈酿,配“千颗轻红肌”,陆游则喜欢用鹅黄酒配绿荔枝,颇为闲适。 想吃荔枝不容易 荔枝产区集中在四川、福建和广东,其他地区想吃荔枝都不容易,因为荔枝成熟于炎夏,又不易保存,“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但越得不到的,心里越好奇。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建起扶荔宫,从交趾移植了百株荔枝,无一存活,皇帝不甘心,“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来总算有一株活了下来,虽“终无花实,帝亦珍惜之”。 宋徽宗要聪明些,知道荔枝树在北方确实无法种活,就让福建把80株已结果的盆栽荔枝树水运到汴京,摆放在他的宣和殿里。徽宗召集群臣一起赏玩,一高兴就赏荔枝几颗,还煞有介事地让随侍人员造册登记得赐人员的名单及所赐荔枝的树号和颗数。这是极高的恩宠了,那时,在北方不要说吃荔枝,绝大多数连见也没见过。 六月时新荔枝上市 杭州不产荔枝,但南宋时,在临安的市场已能买到鲜荔枝。《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史料中都记述了这段情景——六月初六前后,“闽中新荔枝”来,五间楼前有卖“新荔枝”,“福州新荔枝到,进上御前,送朝贵,遍卖街市。生红为上,或是铁色。或海船来,或步担到。直卖至八月,与新木弹相接。”街市出售的清凉饮料中有“荔枝膏水”。 杭人得食鲜荔枝,得益于浙闽间海路运输的兴盛,范成大《新荔枝枝四绝》诗注即称“四明(今宁波)海舟自福唐(今福州)来,顺风三数日至。得荔枝,色香都未减,大胜戎、涪间所产”。 海道惊涛骇浪,运到杭城的荔枝不便宜,刘克庄讲道,当时的荔枝“十颗千钱品最珍,北人鲐背未濡唇”,“皱玉盛时颗值百钱”。“皱玉”是兴化(今莆田)荔枝的头等名品。 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月,宋高宗亲临清河郡王张俊府,张俊设宴盛情招待,上桌的200多道名贵菜肴中就有一道“荔枝白腰子”,摆盘的干果中有荔枝,“珑缠果子”中则有荔枝甘露饼、荔枝蓼花和荔枝好郎君。张俊的曾孙张镃,一年四季宴游不断,六月时,“清夏堂赏新荔枝”。 鲜荔枝上市时间短,荔枝干和荔枝蜜饯则随时可以买到。最常见的是用红盐法做出来的荔枝干,“民间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盐梅卤就是盐浸青梅后产生的卤子,杭人用其腌制糖桂花,可以保持花色不变。 荔枝谐音“利至”,大多单取一个“利”音来组意。很多画家都画过荔枝和鸡,寓意“大吉大利”,和柿子画在一起是“利市”,画个破壳的荔枝是“利势大开”,将葱、莲藕、菱角、荔枝画在一起则是“聪明伶俐”。当然,对正准备赴考的学子,我们更要给他们“荔枝”(励志)一下:坚定理想,终会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