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大河好水,水重丝韧
2024-05-31 12:26:16杭州网

塘栖古镇素来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无论是古代土丝抑或是近代厂丝,无论是数量抑或是质量,均走在杭州乃至浙江省各乡镇的前列,加上余杭一带农村历来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原材料供应充足,故至近代,塘栖就有了“浙江省机械缫丝重镇”之称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纶丝厂的落成和投产。

大纶丝厂是塘栖运河边开设的第一家机械缫丝厂,旧址位于现今水北社区里仁路,这一带河阔水清,少有建筑和污染,环境寂寥幽清,是开设缫丝厂的理想之地。

百余年前,

女工们从西式风格门楼

鱼贯而入

几位朋友给我发来了大纶丝厂旧厂区的一组照片,加上我旧时的记忆,终于拼凑出了一幅尘封半个多世纪、整日大门紧闭、给人些许神秘感的旧厂区图景。

厂区内有两幢南北向人字形屋顶的二层厂房和一些与其配套的附属用房,两幢厂房之间距离很短,作为车间的一层比二层略高些,二层楼上不少木制窗户的玻璃已经脱落,只剩下黑洞洞的窗框。面河的墙壁和月洞门被密密匝匝的藤蔓植物和绿树掩盖,在阳光映照下青翠欲滴,有一种既寂寥又蓬勃的感觉。外墙原本由一色的酱红砖砌成,顶端用青砖砌成菱形。有乡友告诉我,这堵外墙的墙缝是横向凸出的,由白水泥勾成,与常见的凹入型墙缝不同。

据说,像这般的外墙建筑一般只在上海、南浔可以看到。所以虽然经过一次修缮,但因为无法找到能制作这类砖头的窑厂,现今依然斑驳不堪。外墙靠河处长出了丛丛野草,地面、屋顶、高耸的烟囱,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有满眼的沧桑感。

不过,现下的旧厂区内草木蓬勃,枝叶青葱。在厂房之间,如今罕见的马头墙一堵比一堵高,像弄堂一般逼仄的通道内,有人在一小块地上种了几垄青菜,让人感受到些许烟火气。

如果时光回到一百二十年前,沿大门而设的一道青红相间的墙壁,砖拱券门,砖砌立柱,墙上镶嵌着精致的浮雕,门楣匾额上镌刻着“大纶丝厂”四个大字。每天天蒙蒙亮,厂里拖着沉重长音的鸣笛声就开始在天空中回响,传遍镇子和附近的乡村。没隔多久,一个个拎着饭盒的女工从厂门口鱼贯而入。车间里开始发出隆隆的机器声,辅工推着小车进进出出,女工们在更衣室换上工作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厂门外就是大运河。宽阔的码头上,停靠着一艘艘装运蚕茧的驳船,还有那些送女人上班尚未离开的农家小划船,十分热闹。

钱塘人丁丙选址大运河畔,大纶厂丝“水重丝韧”

提议在塘栖里仁桥附近大河边开办机械缫丝厂的,是晚清钱塘人丁丙。

丁丙出生于钱塘藏书世家,家族拥有八千卷藏书楼,世代经商,家底殷实。他有个长兄叫丁申,兄弟俩皆为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没有一官半职,但两兄弟自幼好学,热心公益事业,爱好收集地方文献。家多藏书,著述颇富,事亲以孝闻。光绪二十二年(1896),丁申已去世多年,63岁的丁丙顺应西风东渐的时代潮流,开始投资兴办实业。他与湖州南浔时年31岁的巨贾、同样喜好书画收藏和精通“湖丝”的忘年交庞元济合资30万两白银,在杭州拱宸桥桥西如意里创建了杭州第一家近代缫丝厂——世经缫丝厂。第二年,两人又与他人一起集资 40万两白银在世经缫丝厂附近开办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厂前身)。同年,两人又合资 8万两白银在德清县里仁桥(后为余杭县塘栖镇里仁桥)西北方向的运河河畔开设大纶丝厂。此时,正值“余杭物产,货之属,丝为首”(嘉庆《余杭县志》)的最佳时期。

丁丙是地道的钱塘土著,对大运河畔的塘栖镇轻车熟路、知根知底。他曾为距里仁桥九里许的龙光桥写过对联,东联为“是处名是落瓜堰,前程九里古棠栖”,西联是“龙飞圣地此津途,光绪元年庆鼎新”,说的是乾隆南巡途中经过这一带时的风光。龙光桥俗称落瓜桥,是在乾隆帝南巡后改的名。

继大纶丝厂之后,近代机械缫丝厂频繁出现在塘栖一带的大运河畔,且与该镇中心又保持了一段较长的距离,这又是为何?

《吴兴蚕书》说:“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自古以来,大凡经营缫丝业的商贾,为了令“丝色洁白”,都十分讲究这“一字诀”。此外,古人还创造了一套用于检测生丝韧性的简单而易行的方法:将一枚铜钿挂在一根丝的中段,如若丝不断,表明其承重、韧性强,可被列为上品丝;反之,不为商人所取,故历来有“水重丝韧”的经典说辞。

由于当时大纶丝厂生产所需的水源充沛,水质上佳,来之不易的“大纶厂丝久为中国之冠”的美誉,可以说与丁丙在这一带精准选址不无关系。

而且,宽阔的河面,即使几艘大型驳船并排着航行也可以畅通无阻,这为工厂创设时进口的机械设备、发电机组,平日所需的燃料、从杭嘉湖一带收购来的蚕茧等物资提供了一条便捷和通畅的水道。而水运与陆运相比,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规避马路拥堵,甚至交通阻断带来运输不畅的麻烦和风险,这恐怕也是丁丙考虑在此处设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聚集数家缫丝厂,被誉为“浙江省机械缫丝重镇”

光绪二十一年(1895),拱宸桥开埠,原先聚集在这一带的商贾们终于等到了商机,他们先坐船沿京杭大运河途经上海港抵达上海,再从上海前往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考察和学习。

商贾们从国外带回来一批机械缫丝设备,并在杭州、余杭一带急着寻找他们认可的地方施工建厂,等待开工赚钱。大纶丝厂与杭州桥西的世经缫丝厂开办时间相隔不过一年,是浙江省最早的机械缫丝企业之一。建厂初期便有从意大利进口的座缫车208台,后增加至276台,并自置发电机组,初期招募来的五六百名缫丝女工全是塘栖人。大纶丝厂的存在,不仅开了我省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而且也是我省存世时间最长的机械缫丝厂之一。

塘栖方圆数十里的乡村一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田野里桑园遍布。养蚕须闭门,这是余杭民间流行的一种蚕桑习俗,在元代诗人白珽的《余杭四月》诗中就写过: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寓居在西湖边金沙港村的诗人从余杭道上走来,一路所见是余杭阳春四月的美好风情,又见养蚕人家生怕外人冲犯,白天也将家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村子里一片寂静。《余杭四月》写于七百多年前,为余杭一带悠久的蚕桑文化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塘栖周边农村盛产土种三眠蚕,所谓“三眠蚕”,指的是幼虫期眠三次即结茧化蛹的一个品种。由于三眠蚕的幼虫期较短,食桑量少,茧形比其他蚕茧要小一些,丝量相对也较少,特别适合生产那些细纤度高的生丝。

据《浙江丝绸史》载:“(大纶丝厂)缫制九至十一条分的‘金银鹤’牌细厂丝,颇为法国商人欢迎”,“以技工之娴熟,条分之匀”驰名欧美。“大纶所产厂丝,久为中国诸厂之冠”的美誉即由此而来,其“仙鹤牌”商标是我省最早的工业企业商标,也是著名商标。

大纶丝厂年年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不少商贾前来塘栖考察、办厂。1926年,绍兴人胡芝亭与德清新市人俞季九合资在塘栖镇南王家漾村开设华纶丝厂,翌年,由大纶丝厂总经理庞元济堂弟庞元浩与南浔刘梯青等人集资白银28万两,在塘栖镇东石晖桥近旁开办崇裕丝厂,该厂刚开工就拥有德国式座缫车492台。至此,塘栖境内的机械缫丝工业已颇具规模,并开始占据全省的领先地位,不仅机械缫丝车的数量,而且厂丝质量也大幅占优。在1929年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大纶、华纶的厂丝荣获特等奖,崇裕的厂丝也获得优等奖,家家厂丝无不得到专业人员的首肯和赞誉。

有关数据显示,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仅塘栖一地,土丝产量就达到了42256斤,占整个杭州府土丝总产量的5.15%,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塘栖镇土丝产量更是增加到了61756斤,占整个杭州府土丝总产量的6.6%。另据1935年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建设厅调查提供的数据表明,其时全省境内共有机械缫丝厂29家、机械缫丝车7598台,而仅塘栖一地就分别占其13.8%和19.8%。彼时,塘栖镇已积足了资格和力量,成就自己成为“浙江省机械缫丝重镇”,而且绝对是当之无愧。

抗战时期,塘栖镇被日寇占领,大纶丝厂因“机械器具均为日人掳去”而被迫停产歇业,崇裕丝厂也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后曾被汪伪军36师所占据。现今,在大纶丝厂旧址上遗存的两幢厂房,已被杭州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崇裕”厂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更名为“杭州新华丝厂”,当时有工人三千余人,是杭州著名的大型缫丝厂。如今在大运河畔留下了二百多亩旧厂区和各式建筑。被列入杭州市第八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新华丝厂,与邻近的大纶丝厂,见证着我国丝绸工业的发展足迹和重大的历史变迁。

第一代产业工人,“塘栖婆”走出了乡村

随着近代机械缫丝厂在大运河塘栖段河畔创设,由此产生了缫丝工人群体。据称,当时杭城“做缫丝的女工65%是来自塘栖的乡下人,杭市人只占少数。因为塘栖人做得好,杭市人称她们为‘塘栖婆’”(引自创刊于1947年的《当代报》第500期)。另据民国年间《杭县志稿》称:杭嘉湖、无锡一带的缫丝女工“初皆借材于栖地,一时称极盛焉”。

千万别小觑了这些“塘栖婆”,她们是正儿八经的第一代产业工人。被称作“塘栖婆”的女工大多是丝厂附近的乡村人,塘栖镇上的居民大多开店经商,女人只管在家抚养儿女和操持家务,当时只有人数不多的贫困人家的女子才愿意进厂做工。而乡村里的女人则不同,她们一旦被丝厂老板看中,踏进缫丝厂的大门,从此便脱离了农田和农活,这对于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改变人生的大事。

这些当了工人的农妇大多头脑灵活,手脚勤快。每天清晨,听到丝厂的鸣笛声就得闻声而起,匆匆地吃完用开水泡开的隔夜饭,便拎起饭盒或徒步或由男人划着小船送去厂里上班,谁也不敢耽搁一时半刻。

有民谣说:“飞轮厂的姑娘油拉拉,缫丝厂的姑娘烂脚丫。”走进缫丝车间之后,等待她们的是苦和累:车间里像一个雾气腾腾的大蒸笼,远了看不见人,一个班八个小时,双手长时间在热水里浸泡后变得又肿又白,为了预防溃烂,每天都要用药水洗几次白胖胖的手,而且这类预防措施也未必奏效,双手溃烂的女工不在少数。

早在唐代,缫丝女工也是“苦”字当头,这有白居易《阴山道-疾贪虏也》一诗为证:“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缣”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汉以后,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或作货币和替代极薄的纸张。而在这类价值非凡的丝织品背后,却是“缣丝不足女工苦”,缣丝不足除了“疏织短截充匹数”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让女工加班加点地赶时间,长此以往,那些不敢有半点懈怠的女工累得个个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不过,由于机械缫丝厂利润丰厚,且竞争激烈,老板们支付给工人的工薪也不算低,有据可查的是1929年时,缫丝女工每天可拿到的工钿大约5毛钱,一个月下来约合15块银圆,这等薪资远比务农男人的收入高。因此,有了稳定工作和不菲收入的乡村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也陡然提升,比如男人每天划着小船接送女人上下班。缫丝女工做工赚来的钱补贴家用,无疑能改善一家人原本紧巴巴的生活。

除此之外,丝厂女工在邻里乡党之间也吃得开,与传统农村生活不一样,每天上下班迎来了一种讲究时间观念的有规律的新生活。因此,只要“塘栖婆”不怕吃苦受累,一心一意地学好技术,待到娴熟地掌握了缫丝技能,或被外地“借材”,或出门传艺当上了被几个徒弟拥戴的师傅,此生也就志得意满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王开阳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横渡钱塘江活动6月16日报名 今年增设家
“短、频、快” 杭州公交第二批10条大站
饺子送“骄子” 这场毕业礼太暖心
洗鱼时不慎刺破手没在意 竟然差点要截肢
浙江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进程发
家中5万块被偷?民警“破案”后找回12万
投资1000亿元 大城北规划建设新三年计
“锅气”也能卖?记者实探:气味浓烈,未写
广东省民政厅原党组副书记、厅长卓志强接受
最新!​新加坡门将桑尼:有人篡改我的椰浆

杭州影像


国之重器启动实施!...

鲜!本地杨梅进入最...

一杯红茶议清风 传...

浙江省与杭州市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