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 酷玩 断断续续,看了几集《我的阿勒泰》,美得像散文。 有一个镜头,李文秀走在独木桥上,被巴太吓了一跳,掉入河中。茂密的胡杨林,蜿蜒的河流,女孩掉入河中,男孩开心地笑。在这么美的景色之下,不谈恋爱太可惜了。 在大城市生活,谈恋爱只能有片刻安逸,无论咖啡馆还是西餐厅,只有片刻。出门就是人烟沸腾,人们高矮胖瘦,更美的,更帅的,像孔雀开屏一样,纷纷展示自己。 《我的阿勒泰》不同,有很多平淡与安静的瞬间,有浓郁的风土人情。 有一集,李文秀拿着账单去要账。一路跟着她看沿路的风光,每家每户的陈设、人们的装扮和生活方式,他们喝奶茶或是喝酒,劈柴或是喂马。这么看还挺有意思的。 李娟的作品,不是靠剧情推动的,是由无数个小事小人物填充的。这些小事、小人物最终拼成了“我的阿勒泰”。 最初去读李娟是源于朋友的推荐。 那年,她从北京来呼和浩特,临走时,她跟我说:推荐你看看李娟。 那时候我正在做地产设计,天天跟一些创业者在一块,聊的都是互联网的大词,运营、产品、用户、数据…… 直到有一天,翻了《遥远的向日葵地》,里面有一篇《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读来很被打动,好像只是很简单地描述母女关系,围绕着两根晾衣棍。篇尾是离别场景,她的妈妈坐车要告别,他们说完了该说的告别的话,但车迟迟不走。她说:我好恨自己的平庸。 在我的记忆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刻。火车要开了,两个人道别的话都说完了,但火车没走,就很尴尬,明明离别的感情很真挚,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这种情感。 我喜欢李娟的写作。 她坦然。比如,她写自己有了5000块,就觉得拥有很大一笔钱,可以辞职了。她把穷富说得非常随意,就像事物本该如此一样。很多人做不到坦然,扭扭捏捏,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她写恋爱的滋味,喜欢一个叫林林的男孩,可能源于他的卡车又大又白,看着很拉风。她写到的爱情是美好的,是被赐予的。 我喜欢李娟的文笔。好的文笔不是雕栏玉砌,合适的情感加上合适的文字,恰如其分在一起就好。内容大于情感的东西,华而不实;情感大于内容的文字……不如写诗。 李娟的作品中很少有生僻字,让人觉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这份普通,又是一般人写不出来的。这也许就是写作的天赋。文字是艺术的,是一种媒介,搭建人们普遍的共情与理解。 在李娟笔下,除了风景,写妈妈和外婆也非常出彩。 有一篇,讲的是她妈妈在牧区生活。暴风来临,李娟在城里,两人通电话,因为找不到信号,妈妈沿着山坡一路走到高处,但话语都被风吹散了。在人的印象中,山坡的最高处,永远有一个孤独坚强的女人。 李娟妈妈还承包了上百亩的向日葵田。有一篇文章里,她写妈妈在荒野中,一个人也没有,妈妈独自对抗炎热,对抗大自然,她总是坦然地面对一切,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一生总在搏斗,是个打不垮的女人,泼辣、精明、深情,而又孤独。 李娟的外婆是个可爱的老太太。年逾九十从四川来到阿勒泰,之后就和她们母女一起生活。有一篇文章,李娟写外婆脸色不好,像锅底一样,总是黑呛呛的,于是想带着去医院看看。结果发现,是因为一直没给外婆洗脸。 李娟外婆也喜欢出去玩。很多次,当李娟准备一个人出门的时候,发现外婆已经自己穿戴整齐,在门口等着她了。 外婆去世后,李娟写了《外婆的葬礼》。面对生死,李娟写道:不是“人死如灯灭”。因为外婆死后,她的灯才慢慢亮起,照亮我们真实的内心,和我们往后的道路。 这几天很多人谈论李娟,谈论《我的阿勒泰》。私心讲,我不希望她太火,不希望她的作品拍成电视剧,不希望阿勒泰成为热门旅游景区。我还是挺喜欢看她直播的,听她和猫絮絮叨叨,显得每件小事都那么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