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手记 | “我已整理好行囊,准备再次奔赴中国农村变革的火热一线” 202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号召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家李英创作的报告文学《群山回响》,及时、积极地探索“千万工程”蕴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它的创作和出版可谓适逢其时,发出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声响。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谋划推动的重大工程,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创作使命。李英以真实的观察、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思考,在《群山回响》中,书写了不断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在浙江大地上引领乡村走向美丽、共富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果实,以“浙江之窗”彰显“中国之治”“中国之美”,交出了一份回应时代命题与社会关切的文学答卷。 发挥“四力”做深做透好题材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写出好报道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准则对报告文学作家同样适用。有作家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李英创作《群山回响》的过程可以说是对这种观点的身体力行。 从2022年年初开始,李英陆续走访了磐安、武义、浦江、松阳、遂昌、青田、景宁、文成、龙游、常山、淳安等30多个地方,采访了100多人,记录各地村民的火热实践和锐意创新。 作为《群山回响》一书的责任编辑,我虽然也是浙江人,但对家乡的了解非常有限。编辑书稿时,一张A3大小的浙江省地图是我的重要工具,每读一个故事,我就在地图上圈出发生地的位置,看着地图上的一个个红圈,我对作者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李英虽年逾花甲,但脚力功夫却是很多年轻作家也比不上的。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华义乌李祖村考察,指出李祖村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当时《群山回响》书稿中已经有一篇文章写到了李祖村的创客业态,但李英决定补充采访,撰写一篇专门讲李祖村的文章。他的观察和写作一直没有停步,正如书中所写:“我已整理好行囊,准备再次奔赴中国农村变革的火热一线,继续为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写下他们平凡而精彩的故事,写下他们值得赞颂的实践和精神。”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锦庚曾分享采写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经验,他提出:“脑力和眼力相辅相成:眼力是观察,脑力是思考,眼力是判断,脑力是分析。”李英之所以能够敏锐地把握住“千万工程”这一时代价值、现实意义显著的题材,得益于他对“三农”工作的长期观察与思考。 李英写了20多年报告文学,谋篇布局、素材运用、叙事表达的技艺十分纯熟。他擅长用生动的故事刻画人物,在个人成长与社会潮流的交汇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秉持为人民书写的宗旨,以民生文学响应民心工程,用心用情描绘了浙江乡村建设者们的勇气和智慧。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新质力量 阅读《群山回响》里的一个个乡村发展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充满干劲的乡村建设者群像中青年是特别踊跃的一个群体,李英浓墨重彩地表现他们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让我触动很深,我也为他们在乡村找到人生价值而感到羡慕和欣喜,在这个可遇不可求的时代,青年与乡村可以彼此成就。 浙江乡村选贤任能,吸纳年轻力量,为“三农”工作开拓新思路,比如“80后”张荣作为常山郭塘村的领头雁,通过环保治村、鲜花经济让村庄焕然一新;担任金华岭五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90后”吕佳月在坡阳古街房屋收储工作中表现出色,颇受群众喜爱和认可。“80后”“90后”也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受过良好教育、身怀各种技能的青年用科技、文化为乡土赋能,民宿、艺术作坊、西式餐饮等富有时尚元素和现代气息的新兴产业在乡村扎根开花,带来人气的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增长。 有青年的乡村才能实现持续性发展,青年的回归将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乡村的未来需要青年,未来的乡村属于青年。李英看见并记录了浙江乡村主体的这种变化趋势,“浙”里的乡村不是刻板印象中暮气沉沉、萧条破败的样子,而是亮丽的、现代的、时尚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充满未来感的,是城市居民憧憬的“诗和远方”,“浙”里的村民们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很多“80后”“90后”的成长是一次次的离乡,而在“千万工程”的推进下,一些同龄人已经踏上返乡之路,重回塑造过我们的肌体和精神的土地。乡村不仅关涉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物质层面的保障,也承载历史、人文、乡愁等精神层面的内涵。我对李英笔下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心生向往之情,相信这些时髦的村庄也能够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吸引他们看一看同龄人在乡村做什么,想一想自己与乡土的联结。李英对乡村题材作品如何让年轻人喜闻乐见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我们也期待年轻的作家们来写一写他们看见的新时代乡村。 在《群山回响》的“尾声”中,李英写道:“精彩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还在延续,李祖村门楼上镌刻的‘日新’‘月异’,就是乡村发展情形的写照。” 20年是“千万工程”的新起点,它的内涵和举措还在与时俱进地迭代升级,浙江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在抒写新的篇章。在“浙”里,观乡村之变,品乡村之美,见乡村之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