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这个数字, 与施家三代有缘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施时英任遗址管理科科长。 施时英出生于1976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 1994年,他19岁,刚从园林技校毕业。那时,他们一家在诸暨生活,余杭良渚,他父辈生活过的地方,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那时余杭正在筹办良渚文化博物馆,如果博物馆能够请来施家的后人——施昕更的孙子到博物馆工作,那良渚文化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施昕更的儿子施忆良已经退休,余杭方面希望由孙子施时英来接过这个接力棒。 施时英说,“19”这个数字是他们施家的幸运数字。爷爷19岁进西湖博物馆,父亲19岁进浙江博物馆,而他也是19岁到良渚从事文保工作,这不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吗? 要真正了解良渚, 还是要到遗址上去 施时英刚到良渚来时,博物馆还在筹建,他一开始在馆办公室,负责接待等工作,还兼做文物仓库的保管员,忙的时候也还要做讲解员。 一开始他在博物馆工作,一直到2005年,才被领导“赶”了出去。领导对他说了,你还年轻,要多见见世面,不能老待在博物馆里,要真正了解良渚,还是要到遗址上去。 “爷爷发现了良渚文化,孙子要守护好良渚遗址”,就这样,他到了现在的这个岗位。 施时英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并且24小时开机。虽然现在日常巡查有专门的巡防队伍,但是他晚上睡觉都不敢关机。整个良渚遗址保护区有42平方公里,有300多个遗址点,且很是分散。遗址保护区内一有风吹草动,他必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即使现在科技十分发达,监控覆盖面广,但这42平方公里之内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他不关机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老百姓都自觉保护遗址,如果发现问题就会打电话给他的。 管住这些宝, 是作为施昕更后代的使命 良渚地底下都是宝,如何管住这些宝,这就是他的工作,也是作为施昕更后代的使命。也正是在那一个阶段,施时英走街串巷扯着嗓门宣传文保政策,从一开始被人称为“小鬼”(“毛头小伙子”的昵称),到后来连说话口音都由诸暨方言变成了良渚瓶窑一带的口音。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施时英更辛苦了。2021年还没白头发,到2022年白头发就多了,眼睛也老花了。他说:“文物安全是天大的事情,领导时常说这一块小施在管,我们就放心多了。” 施时英说,“我就是管这一块的”,而且谁都知道,他是在替爷爷管这一块的,也是替父亲,替无数的父老乡亲。 杭州老市长苏东坡在《定风波》一词中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对施时英而言,特别适用。 编者按 他是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他也是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一员。从19岁开始,他在良渚从事文保工作,至今已近30年。 保护好良渚古城遗址的宝贝,是他用尽全力践行的使命,也是对上一代良渚人郑重的承诺。 档案名称:良渚古城遗址文保 人员的日常工作场景 讲述者:孙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