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深度智能世界揭开了序章,人类真的准备好了吗?时隔三年,以“科技·创新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2023 Inclusion·外滩大会于昨日在上海开幕。本届外滩大会设1场主论坛、36场见解论坛、8000平方米科技展、3000平方米绿色集市。
会议现场,近20位“两院”院士、诺贝尔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全球超500位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带来了一场科技、人文和产业的思想碰撞。
中外“院士”达成共识 科学智能已成人工智能重点发展方向
在电影《流浪地球2》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550W量子计算机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科幻回归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也让人们疑惑:数字生命以及它背后的深度智能世界,会不会在不远的未来真正实现?
耗时3秒以内,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可以预报未来15天内的全球天气,这便是人工智能和科学研究结合之后带来的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表示,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已经成为当今科技界最热门的话题。
张人禾认为,科学智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重点发展方向,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或许能激发创新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学智能是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策源的利器,拥有引爆产业创新核爆点的巨大潜能。目前,国内科学智能也在迅速发展,相继涌现出大量的科学领域大模型,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张人禾表示,随着 “AI时代”的来临,“单打独斗”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技创新,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最大的优势在于布局建设大平台。
“AI的本质是集体,而不是个人,AI也不会替代人。”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院士迈克尔·乔丹教授指出,ChatGPT没有办法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他不认为有一种所谓的超级电脑会替代人,应该把技术看作是一个工具来赋能人类,他建议大家关注集体的智能体。
迈克尔·乔丹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协作式、去中心化的系统来实现集体智能,并设计一个机制使之公平、稳定、可扩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不确定性,去中心化的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有效地应对日常和世界当中的不确定性,这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6G、支付芯、城市链、脑纹“核身”…… “黑科技”亮相“上海滩”
在大会展区,记者注意到,6G、无人安全检测实验室、脑纹“核身”、蚁鉴2.0、城市链、AI大脑训练、支付芯、宠物生物识别系统、区块链溯源、数字人虚拟空间等十大“黑科技”精彩亮相。
太赫兹频段是什么?对6G发展有什么影响?复旦大学的展台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围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无线通信速率和频率的要求逐年提高。现有无线通信频段已趋于饱和,太赫兹频段是一个全新的空间,也是下一代B5G/6G移动通信、空间通信等背景下实现高速带宽的关键技术之一。
据了解,复旦大学余建军教授团队针对“先进6G光子宽带太赫兹通信系统”提出了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光子太赫兹源、多维复用技术、先进的高阶调制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宽带太赫兹矢量信号的产生。
在未来安全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台机器人小车正和机械臂密切配合,完成运送手机、检测手机安全性的工作。这是模拟蚂蚁安全天玑实验室为Google提供手机生物识别安全检测的真实场景,市场上70%以上的安卓生态手机都需要在这里进行安全检测。
机械臂分成攻防两方,一边是攻击方,手里拿着以纸、屏幕、面具伪装的生物识别图案,试图解锁手机;另一边是防守方,抓取手机以不同角度、在不同光线条件下迎接挑战,只有通过检测才能证明手机在指纹识别、刷脸识别上具备安全性。
机器人小车则是天玑实验室最新推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小车与机械臂能在全程零人工干预下,结合三维视觉传感器及仿真人手系统,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对物品的精准抓取、灵活应对异常等。有了无人车全年无休地加入,只要实验室不断电,检测流水线就会7×24小时无间断工作,全程零人工干预,测试效率为原来的5倍,对一台手机的测试次数能达到20万次的量级。
戴上特制头盔,就可以识别脑电波波形特征,体验脑纹核验身份。在展区,记者还体验了全球首个脑机头戴“核身”技术互动,这是由蚂蚁安全实验室联合信通院、脑机合作生产厂商博瑞康共同推出的最新技术,也是为未来穿戴设备场景下的身份识别做的技术储备。
在专家看来,AI、区块链、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会在实体领域创造很大价值。正如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所说:“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小微企业更容易参与全球贸易,推动全球中小商户共同繁荣和包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