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童涵冰 父亲儿时,喜欢放风筝。每年春风乍起,放风筝就成了他生活里的一件要紧事,只不过那时只需一身轻松地奔向田间地头,和今时今日举家逃离都市生活的喧嚣多有不同。因为,在这个仅和春风有关的仪式中,既不需要人们从繁忙的日常中拨冗脱身,更不必要繁琐地堆砌仪式感,一切就是生活本身,唯一要做的恐怕就是等待,等春风来,等羁鸟归。 一张旧报纸、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篾子,就会做成一只风筝。如今回想起来,既不感到局促,也不觉得简陋,反倒透出些许潇洒自在。 制作风筝的过程也一如选材一般简便,将报纸裁成方形,最长的一根竹篾弯成半圆,再用另一根的两端与半圆固定,剩下的最后一根则要将半圆平分成对称的两半,如此是为风筝的骨架。接下来呢,沿对角线将半圆放置在正方形的报纸上,用饭米黏合。最后,在穿过半圆的那根竹篾尾部绑上线头,就做好了。 若非要说有什么考究之处,那就是用于粘贴的米粒需是黏性更佳的晚米(嘉兴盛产双季稻,即在同一块田地里﹐一年收获两次的稻),也因其软糯绵密更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本是每餐必有的主食。但因为过春天,撇开“粒粒皆辛苦”的想法倒也并不难得;而那另一项讲究,则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照应,毕竟西湖牌缝纫机未必家家户户都有,与之相配的缝纫线也就未必易得了,但若真有这样一段棉线拴在风筝的一头,心里就仿佛又多了一份牢靠,无论线的另一头是自由或是理想,另一头却始终和家紧紧系在一起。 等到窗外春风和煦,就可以召唤左邻右舍的伙伴,奔跑着踏进春天了!那时,乡下没有专供休憩玩耍的公园,田间地头就是孩子们最好的选择,这个时节也不必担心大人赶来责备、驱赶,因为,此时的农夫正需要这样天真的重量,欢快地踏过沉默了一个冬天,跃跃然待要拔节的麦苗。每一次奔跑带来的挤压就像是一种鼓励,又像是敦促,是每一棵麦苗抽穗前必要的那一点考验,而后茁壮,而后挺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