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会 | “问学”丛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 伍姬颖(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 此次北京之行,我们浙江古籍出版社在开幕式当天举办了一场“文史名家的治学体会——‘问学’丛书分享会”。 现代商业化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怀疑人文学科存在的必要性。著名学者葛兆光在《人文学科拿什么来自我拯救》中指出,除了客观环境和外在风气,人文学科面临发展困境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专业、严谨的人文学科与业余、通识的人文精神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使人文学科被大众误解为无需下苦功夫训练、仅凭兴趣自学便能有拥有的浮光掠影、吟风弄月的本领。 这便是“问学”丛书选题策划的缘起。针对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的现状,2020年以来,“问学”丛书陆续出版了八位国内一流学者的著作,分别是桑兵《承接与延续》、刘进宝《敦煌学记》、荣新江《三升斋续笔》、刘跃进《潮平两岸阔》、杜泽逊《求学与治学》、王素《师友自相依》、程章灿《海外读书记》、舒大刚《儒藏知津》。 对于熟悉文史学界的读者来说,这些作者自然是如雷贯耳,无须多作介绍。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丛书之所以可读、耐读,正在于其中蕴含的一些普世的价值与真理,这些作者将自己求学问道途中积攒的宝贵经验,一一编织入书。 分享会的现场,有六位作者专程赶来。王素、刘跃进和荣新江在北京,刘进宝在杭州,傅杰在上海,程章灿在南京。此番相聚,实在久违,大家不约而同讲述了自己的“问学”故事。 刘进宝分享了武汉大学朱雷先生对他的影响,朱雷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唐长孺的高徒,专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2021年8月,朱雷先生因病辞世。这之后不久,由刘进宝组稿、我社负责编辑的《朱雷学记》正式出版,在这些回忆文章中读到了朱雷先生尊师重道、低调努力、对学生极其关心爱护。 同样是唐长孺先生高徒的王素,原本以为他可能因为身体原因缺席活动,但他欣然应允,这份心意让人感动。王素正在整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甲骨文、金文拓片,我提起正在做的《杨树达日记》中涉猎到的甲骨文、金文内容。王素讲:“在民国时期,学者做甲骨文、金文是一件时髦的事情,而当代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则陷入瓶颈。但是学问的传承,首先在人。只要有人继续做这门学问,学术之火就不会断。” 由于堵车,刘跃进老师来得稍晚,被安排在最后发言。儒雅的刘老师总结:学术是条大河;学术是一种选择;学术是一种坚守。“我们的学生很艰难地在今天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学术,就像当年老师扶持我们一样,我们也要扶持我们的年轻人。我们有这个责任,但也不是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一代一代是怎么走过来的。” 程章灿极瘦,字极好。分享会前,他点了一首子曰秋野演唱的《浪淘沙·过七里滩》,这首歌本由夏承焘先生作词。程章灿告诉我们,这是最好的版本。程章灿从北大历史系世界史专业考入南京大学程千帆先生门下,是因为喜欢文学,而后赴海外留学,一直在“问学”路上。 荣新江在会上分享了他年轻时逛书店的故事。逛书店时,他低价购得了《二十四史》,掌握了很多新书与旧书的信息,甚至通过细细观察书店老板的排架,了解了图书的分类方法。在海外访学期间,荣新江一如往常地逛书店,长时间在图书馆停留,收获颇丰。荣新江将逛书店视作那一代学人问学必备的“武器”。 此次“问学”丛书分享会的观众,一众书友之外,还有不少出版人、媒体人以及书店经营者,诚如分享会主持人傅杰所言:他们都是知识与文化的守护者。 千载只待具眼者。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一部书只有不断被阅读,反复被提及,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它才具备成为经典的可能性。站在一个编辑的角度,一部书能够不停地重印、修订,它就极有可能被更多读者阅读与诠释,这样就离经典越来越近了。经典最不能缺少的一个维度是时间。期待“问学”丛书能够成为传之后世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