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抛得杭州去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白居易写《西湖留别》时,是公元824年的5月,他就要离开杭州了。两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当时是中书舍人、天子近臣的白居易被外放到了杭州。 杭州的这一年(822)是个荒年,这也许是为了考验白居易的执政能力:杭州遇上了持续干旱。这是摆在刺史白居易面前的一道题目,要对方圆三十里的西湖进行疏浚,在那个年代,是个浩大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工程。 在很多年后,由于杭州地理环境的改变,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那条堤已经湮没(《新唐书·白居易传》《西湖游览志》对此堤均有记载,这个白公堤又名捍湖堤,因夹堤种柳,宋时称柳林)。人们又不能忘记这位刺史,于是索性将错就错把原有的白沙堤称为了白堤。 在杭三年,白居易除了修建防护堤外,还疏浚了六井。在白堤的落成仪式上,白居易挥毫写下《钱塘湖石记》一文,让石匠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他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熔于一文,供后人知晓、借鉴。 白居易把官俸的一部分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之后的官员在紧急时调用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这笔公益基金一直运作到唐末黄巢之乱,黄巢占据杭州时,州衙中的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白居易流传到后世的《三年为刺史》共两首,诗写得浅白,但又深出,其中一首说:“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杭州人对白居易的怀念是真挚的,若干年后,他们在孤山南麓建立了白公祠,以纪念白居易。在当时,白居易离开后,杭州人生的男孩中很多人都取名“白”,希望能有白居易的才华和智慧。(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