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坊巷志 ① 宋版《咸淳临安志·京城图》局部,癸辛街斜向标示意味着它的西北—东南走向。左侧西湖“杨家府水口”即杨存中开挖引渠的入口处。姜青青复原图 王献之《保母志》的周密题跋。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农桑辑要》“延祐本”与“后至元本”一起实证了当时一块雕版刷印上万次的奇迹。图为“延祐本”版心下的“王垚”,圆图为“王垚”放大图。 柏林国立图书馆藏 姜青青 浣纱路是杭州一条南北向名街,前身就是浣纱河。以前的浣纱河并非只有这条南北向河道,其西面在今天市一医院附近,连通着一条西北向河流,也叫浣纱河。南宋时浣纱河称“清湖河”,西线浣纱河则称“西河”。这两条河道交汇形成的近似半月形河湾地区,有条杭州仅有的以天干取名的街巷,叫“癸辛街”。 癸辛街位于今天哪里?据南宋《咸淳临安志·京城图》标示,由长生路和东坡路交叉口,到平海路和浣纱路交叉口这条西北—东南斜线,便是当年癸辛街的所在。因为古人方位概念“癸”为北,“辛”为西。癸辛街沿着西河的西北—东南走向延展,所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说它是“取癸辛方向”。1969年版《杭州市交通简图》上的“南浣纱路”,是癸辛街最后的身影。 宋元易代时,癸辛街因为湖州人周密的到来,变得与众不同——当是时,癸辛街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圈。 “水到渠成”的杨府中, 一场南宋遗民“池堂会” 周密为什么来癸辛街?这还得从南宋初年说起。 杭州地势有个特点,西高东低,城市用水多直接引水西湖。带过兵、打过仗的辛弃疾,发现这是杭城一大“漏洞”,说“城可灌尔!”他的好友、永康名士陈亮也说:“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 可在另一位南宋武将眼中,西湖水位之高却是成就家园之利。这人就是杨存中,本名杨沂中,南宋中兴大将,长年执掌高宗禁卫。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后,被高宗赐名改叫杨存中,后封“和义郡王”,孝宗时又封“和王”。 杨存中府邸不是一天建成的,却创造了三天“水到渠成”的奇迹。周密《齐东野语》记载,杨府建于清湖河洪福桥西侧,五幢大宅极尽宏丽,杨存中自己居中,四幢子女房屋北辰星拱一般,端的气派!杨府落成之日,他显摆了一把,大开宅门,许人游观。结果一僧人跟他说,贵府形如一龟,龟居旱地不吉。杨存中一听急了,搞了半天搞成一土龟,这怎么行?他很快就想到了临安城地势特点,自己可以因势利导引水西湖,以水化吉。 但是,西湖不是你家后花园,由不得你胡来。他跑到高宗面前讨要引渠施工“许可证”。高宗说,这事我倒是没啥意见,但你得小心社会舆论,要动就麻利点,尽快完事。突击施工,这对掌握重兵的杨存中来说小菜一碟。他立即调集数百名军汉,再雇上一大批民工,“决战”引水工程。军民夜以继日,三天搞定:从白莲池附近的湖滨开建引渠入口,经枢密院集体宿舍五房院,一路走入杨府,然后在府内北侧最靠近西河的惠利井一带,建成出水口。这一来,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府堂前屋后泉流萦绕,涓涓不息,又有茂林修竹,禽鱼飞游,虽在城市,却有西湖林泉之美,曲水流觞之胜。 杨府所在的洪福桥位于今浣纱路和邮电路交叉口,惠利井在浣纱路和平海路交叉口西南。可以想见这段浣纱路西侧的杨府,占地之广堪为奇观!事后,果然有言官弹劾杨存中引水西湖一事,但高宗没有理会。 南宋末年,周密在京城等地做过小官。宋亡时,他湖州老家被元兵焚毁,只好投靠妻弟、杨存中子孙杨大受,住进了癸辛街杨府。之后杨大受又划出杨府西边一块空地,让他建宅自居。周密由是自称寓居癸辛街的杭州人,自著取名《癸辛杂识》,并终老于杭。他入元不仕,潜心著述,《武林旧事》是他心中的“南宋记忆”。写书之余,他邀朋聚友,吟咏诗词,品鉴书画。由此在杭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周密为领袖的文化名流圈。 元至正二十三年(1286),时值临安陷落十周年。3月5日,杨大受做东,周密主持,召集在杭的14位文友共赴杨府“池堂”,明着曲水流觞,附庸兰亭风雅,实则追往忆昔,抒发遗民情怀。然而天不作美,这天大雨滂沱,府内曲水汪洋一片,府外官道积水盈尺,应邀人中有六人未至。虽然有些尴尬,但周、杨二人还是尽心款待宾友,登楼赏景,举觞宴饮,又展示珍藏古物,分享与众。宴集唱酬,诗文必备。周密拈出十四张韵牌,人抽一韵,各赋诗篇。又替六位缺席人指定韵牌,追索诗作,以便结集成册。同时仿效《兰亭集序》,让“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为雅集诗集作序。 这场“池堂会”虽然难及东晋兰亭会的盛况与成果,但南宋遗民失去故国的伤痛,比之晋人失去中原故土的悲痛,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从未忘却对文明的缅怀,在一笺半纸中,守望大宋的文化传统,在仰观俯察间,历练自己的文化品格。南宋遗民群体在史上规模最盛,周密则是他们中的典型人物。 到癸辛街看“砖”,一次隐秘的暗度陈仓事件 至元二十四年(1287)寒食节前,周密再次呼朋唤友,高调抛出了一块“砖”。 这块砖并非新鲜物事。它早在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被发现于绍兴,砖上刻有“郎邪王献之保母,姓李,名意如,广汉人也……年七十,兴宁三年岁在乙丑二月六日,无疾而终”等字,可见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为其过世保母(姆)李意如写的砖志(即墓志),其拓本称《保母志》,也叫《保母帖》,是真是伪,当时聚讼不已。著名词人姜夔见到《保母志》后,精楷长跋,力主此砖为真。 这事已过了八十多年,现在周密拿它掀起了一股鉴赏高潮。在癸辛街看“砖”的人中,有八人在姜夔长跋之后题诗,另有十二人留下跋文及观款。超长的题跋队伍使得整幅图卷长上加上,蔚为壮观!这意味着周密的“抛砖引玉”非常成功,《保母志》因为这波题跋高潮从此成为“名帖”。 然而,此“砖”并非仅仅用来“引玉”。明面上周密词学白石,是姜夔的忠实“粉丝”,对东晋“二王”书法更是推崇备至,但其背后另有玄机:这块墓志牵连另一处陵墓,看“砖”人群中又隐含着一个绍兴文人圈的影子,他们来杭与周密等人另有“秘事”。 回到两年前。至元二十二年(1285)八月,元朝江南释教都总统杨连真伽盗挖了绍兴南宋皇陵宋六陵,将诸陵随葬品劫掠一空。因见理宗头颅硕大,这名西僧便截作饮器,让人惊为骇闻。这本“盗墓笔记”的下篇又转场回到杭州,杨琏真伽将南宋帝后残骸运回杭州,一并埋在馒头山他新建的尊胜寺附近,上面再建尊胜塔,又名“镇南塔”,就是要你南宋永世不得翻身。 六陵被毁激起了绍兴当地遗民的义愤,周密表弟王英孙首倡秘密收敛宋帝遗骸。他的门客中,唐珏变卖家资贿赂西僧,与林景熙二人收得高宗、孝宗遗骨,与其他收敛的帝后残骨一并葬于兰亭山南。又将宋六陵常朝殿的冬青树,移植葬骨处作为标识。此后每逢寒食节,他们又为六陵帝后秘密祭灵。而杨琏真伽运回杭州用塔镇着的人骨,其实已被唐钰等人调包成牛马骨头。 这件事逐渐在遗民小范围中传开,于是这一年寒食节的祭奠活动,就有了杭州遗民的参与。周密在癸辛街以“保母”的名义,延请王英孙的“朋友圈”来杭雅集。以“砖”为掩护,两地文人又在寓居湖上的陈恕可宛委山房,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诗会:以龙涎香、白莲、莼、蝉、蟹为题,填词咏物。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创作,一共37首词集成的《乐府补题》,表达了南宋遗民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代表了宋人咏物词的最高成就。然而,由于这些词作旨意隐射过于隐晦,祭陵意象似明又暗,故而该书在清初现身之后,学者们阐幽抉微不断,论辩争讼不休,直到今天。 事实上,当时文人不但处于社会底层,还有严刑峻法环伺,稍有不慎,家破人亡。南宋遗民谢枋得说,元朝制典规定“人有十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如此处境下,杭越两大文人圈这次特别交往,必须特别小心。 题跋《保母志》的20人中,寓越人有王英孙、王易简、吕同老等3人;参加《乐府补题》的14人(另有一人佚名)中,居杭者有周密、仇远、张炎、王沂孙、陈恕可等5人;两题重合者仅有周密、仇远、王沂孙、王易简、吕同老等5人。两边交集很见谨慎,虽然有人可能并不兼通鉴赏书法与歌吟词牌。周密等人在雅集中的暗度陈仓,记载中的讳莫如深,词作中的艰深晦涩,实为形势所迫。 癸辛街文化圈中“神刀手”,在中国印刷史上创造了奇迹 1917年4月15日,湖州藏书家蒋汝藻在沪上朋友雅集中,捧出自己1600大洋入手的一部宋版书。开卷之时,仿佛奇花四照,一座皆惊。金石学家叶昌炽目为“尤物”,学者沈曾植直呼“妖书”!这是周密自著并自书上版的诗集《草窗韵语》。因为这部书,蒋汝藻将自己藏书楼“传书堂”改名“密韵楼”。今天遇见此书“密韵楼”影宋覆刻本,可见字体明丽奇秀,刻印精良奇美,书卷之清雅,宋版之俊美,几臻于极致。 留意《草窗韵语》版心下刻工名字,有“王垚(yao)刊”字样。这个刻书匠名不见经传,但他的经历很特别。南宋末年,他在葛岭山下为贾似道门客廖莹中“世䌽堂”刊刻《昌黎先生集》。此书绝美,与《草窗韵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和“世䌽堂”《河东先生集》同为宋版翘楚,被誉为“无上神品”,现为国家图书馆的镇库之宝。 接着王垚来到癸辛街北面的国子监(原是岳飞故宅,在今庆春路和延安路交叉口的红楼一带),为官府刻书,参与刊刻了《咸淳临安志》。其中他主刀的《西湖图》有497个地名,字迹繁多,芝麻粒大小的字比比皆是,刻工非有绝活而不能。该书主编潜说友与廖莹中一样,都是贾似道圈子中的人。王垚被这样的“贵圈”看中,可见其技艺非同小可。 南宋国子监存有大量官刻书板,宋亡后,此地改为西湖书院,继续刻印书籍,王垚也在此继续“上班”。因为与癸辛街只隔一两个街区,王垚常来周密府上转转。这一转,他又交集了一个人物。 周密的“朋友圈”文坛名流云集,譬如当年《保母志》题跋中,就有元初“书法三大家”赵孟頫、鲜于枢和邓文原。圈子中还有一位苏州人钱良右,擅长各种书法,常与周密谈艺论文,与赵孟頫等3人也交谊深厚。后来元朝中央司农司奉旨在杭州刻印《农桑辑要》,钱良右被举荐为版样书写者。他以一手漂亮的“赵孟頫体”上版,大获成功,书成后一版再版,大行天下。书中刻工又见此时已届六七十岁的癸辛街同友、“神刀”兼“妖刀”的王垚。此时,周密等南宋遗民已随着岁月退出了历史舞台。 杭州版《农桑辑要》却在中国印刷史上创造了奇迹! 古代雕版板材受湿度和温度等影响,易裂易变易磨损,所以一版印数有限。以宋版书为例,朱熹弹劾知台州唐仲友的公案中提到三个雕版印数,一是《后典丽赋》一版印数2000册,之后印版逐渐模糊,需要重刻。二是《荀子》等四种一套书,总印951套。三是刻书匠蒋辉用优良硬木梨木版雕造假币,刷印2600多份。是以宋代一版印数“极值”在2000次左右。 文献记载《农桑辑要》自延祐元年(1314)到后至元五年(1339),前后在杭州刷印六次,累计印数上万部。上海图书馆藏“后至元本”《农桑辑要》素称海内孤本,近年来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公布了所藏延祐三年(1316)的重印本。两部藏本一比较就能发现,其间字画版式的过渡并无修版或重刻的痕迹。一块雕版刷印上万次!这个不曾被人注意到的印刷史奇迹被王垚们创造出来了。重要的是,当时此书颁行全国,大利农桑,大功天下! 如果把目光再放长些,还有新的发现。从《咸淳临安志》到《农桑辑要》,以至元末杭州官刻首印的《宋史》《金史》等典籍,王垚在其中串联起了杭州六七十年间的宋元官书刻工群。他是《农桑辑要》这个刻工群体继承宋版优良传统,传响宋版绝美意韵过程中的“关键先生”,是赓作华章的“领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