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慢读杭州
 
 
运河杭州段上的“世界能源”
2022-09-30 08:25:27杭州网

运河小河段繁忙之后的宁静(小河油库拆除前)

杭州运河边连接拱宸桥桥西与小河直街两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小河公园令人眼前一亮。虽尚未竣工,但已吸引了不少目光。新的码头,也将成为水上公交的换乘站。未来这里也将有一座人行跨河桥连接运河两岸,成为新的运河名片。

这个公园的前身,便是小河油库。透过这方土地,可以窥见近代杭州与世界能源的种种纠葛。

小河油库如大鹏展翅

运河新地标即将面世

大约2009年,关于小河油库如何改造利用,有过一个讨论,主题是小河油库如何为杭州运河文旅增添光彩、奉献独一无二的体验,其中一个被视为亮点的策划是将油罐改为酒吧,并用谐音命名为“u库”酒吧。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也是一种模仿的思路。令人想起奥地利维也纳煤气厂储气罐的改造。

在酒吧方案之外,我一直认为把油罐改造成喝咖啡的地方也是个好方案,只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可能无法便宜。但不失为较好的猎奇旅游项目。

这个地方在杭州运河综保过程中,赚足了期待:

2010年,从武林门到拱宸桥,运河两岸的游步道已贯通,此地仍是非请勿入的禁区。

2014年,大运河申遗已经成功了,此段仍是电网围墙,闺门紧闭。

后来,此地终于即将和游步道贯通了。好消息令人振奋的同时,新的难题也摆在相关人士面前——究竟怎样的钥匙才能打开这段码头,让小河油库飞出去,飞得越高越远?

于是,如今我们从公开的信息上看到了一种传承着运河历史文化特征,具有融历史文化与地理双重意义的改造提升方案——小河油库张开了双臂,像一只大鹏鸟伸展着双翼将欲翱翔,以一座连接运河东西两端的桥梁为文化意象和景观颈项的运河新地标即将面世。

1932年之前,已有多处英商煤油行存在于拱宸桥周边

煤油,当时的人们,习惯呼之为“火油”,又因系进口之物,又被唤作“洋油”,乃至还因此出现过笑话。

光绪年间,上海浦东有一村民进城,见到煤油灯甚感惊奇,便问人是用何油。人答之洋油。村民默记在心,却误以为“洋”是“羊”,回村后遂将自家两头母羊叫人宰了,尽取其油,命家人放到灯盏里燃点。结果自是怎么也燃不起来,屡点屡灭。此事便成为沪上笑闻,被记入《笑林报》。

类似的笑话许多人在面对新生事物时都有过。大背景的失落,往往只能从小人物被嘲笑中折射深刻的无奈。

实际上,中国很早就发现并利用了石油。东汉班固的《汉书》记载了延安有洧水可燃,西晋张华《博物志》则载酒泉出石漆水(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洧水、石漆水的主要成分就是石油。只不过“石油”一词的出现,是在北宋。沈括实地考察了班固所说的有可燃水的延安之后,将这种可燃液体命名为“石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然而,中国人对石油产品的普遍认识,却是源于舶来品。

火油传入杭州,其实也很早,在吴越国时期。因是稀罕物,当时只被用于军事。

1907年,浙江省第一个现代油料储存设施建立,地点在拱宸桥北三里洋,即英商亚细亚火油池(也被视为浙江省境内第一个现代加油站)。

一种生活方式一旦被大众化,一种习惯一旦被广泛养成,便蕴含巨大商机。

于是,有的商人在面对公众演讲时,谈“理想生活”的频率往往比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要来得多。他们谈理想生活,就是为了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实现商业目的。

火油被近代中国人普遍接受为照明燃料,其理亦况此。

煤油成为普遍的照明物资,除了比植物燃料发出的光更亮的优势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洋行及其代理商曾以巨大的花销培育中国人用煤油点灯的习惯,乃至廉价也是销售策略(煤油初入中国之时,价格是茶油或豆油的一半,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到一半)。

洋行为打开销路,不仅雇人沿街串巷兜售,在城市和乡村铺天盖地张贴广告,散发画片,还施行买煤油赠煤油灯、台照灯、蜡烛,甚至附送毛巾、肥皂等一系列营销手段。

此外,洋行既自己设立经销店,更通过代理商号经销煤油,批发给私营杂货、卷烟、五金、颜料商店等兼营零售。

翻阅近代杭州经济史料,常常有英国人的身影在晃动。

189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拱宸桥设立杭州茧厂。1905年,英国人又在拱宸桥开办英美烟草公司,也就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东方部,统管浙江全省和江苏半省的销售。

1905年,英商在拱宸桥还创办了亚细亚煤油公司,比上海九江路的亚细亚火油公司还要早两年。

1907年之前,拱宸桥一带经营亚细亚火油的机构,还有两处,分别为亚细亚煤油公司瑞记洋库和瑞记洋行油库。而据《浙江海外通商史略》统计,1932年之前存在于拱宸桥周边的英商煤油行,还有位于拱宸桥西登云桥畔的瑞记煤油行和位于拱宸桥东永和一弄的怡和荣煤油行。

当然,不排除存在同店异号而表的个别情况。但总体而言,从英国人在拱宸桥的活动来看,倘若说早在杭州开埠之初他们就对这个地方有着较为长远的期望,当不算唐突。

事实上,通商场就那么点地方,他们早就将目光盯在桥西的地面。1896年杭州开埠,1897年英国人就在桥西买了一块他们认为“更有前景”的土地用以建造领事馆。

市场打开之后,在当地设立火油池是洋行的头等事

有资料显示,即使到了1931年,在进口商品方面,杭州商人仍不占主导地位,而是在上海的国内外商人控制了进口商品的主导权:按规定,进口商品先要到上海,取得免重征执照后再船运到杭州。

在江墅铁路开通之前,通过运河运输是煤油这种大宗商品的主要方式。

当江墅铁路开通之后,通过火车又可以实现杭州南北两地(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驳运,有利于洋行扩大浙西市场并节约成本。当然,这只是对铁路开通之后的一种展望。实际上,当沪杭铁路建成后,水运就受到了冲击。从上海到闸口,通过火车运输即很便捷,不必绕道运河。所以,英美商人后来不顾阻挠硬在闸口设立火油池。

通过江墅铁路驳运火油,从拱宸桥起装到闸口卸货,由于没有专门油柜,只能将油分装成桶再外钉制木箱,所以费用也按箱计。据1914年浙路公司与信义裕煤油公司签订的运输合同,年运额约定为2万木箱,每箱运费洋元一分五厘。

在当时的经济规律中,市场打开了之后,火油的销售量大到一定程度,在当地设立火油池便成为洋行的头等事。

但是1907年,杭州煤油进口数为338.2960万加仑,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美国油,其余才是俄国油和苏门答腊油。换言之,英国人强烈要求在拱宸桥附近开挖火油池之际,他们在杭州火油市场的占有量并不高。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最通俗说法是,他们想跟美国人抢市场。他们的野心和雄心,至少有两方面客观因素可以支撑:

首先是中国市场的前景,1906年中国的煤油进口量比1903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1.6亿加仑。

其次是杭州的地缘优势,从上海转运到杭州的火油,“除供本市民用及汽车商外,还转销各县”,包括金华、衢州等地,因为钱塘江之优势,远的甚至影响到安徽、江西。

有竞争,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有竞争,才更容易建立相应的秩序。

1917年,杭州关对亚细亚火油公司在拱宸桥附近的油槽发放执照并收取执照费(办照收关平银250两,每年续照费50两);1920年,总税务司署决定在杭州设火油类关栈,允许对汽油、煤油等油类危险品实行保税管理,除执照费及续照费照收外,还收取装桶火油关栈监视费、保税油槽监视费。

这种种现象,与其说是中外在火油交涉上当时的政府逐渐强硬并略占上风,不如说是外商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杭州英商火油池开建,中英双方交涉了一年多

油池,当时也叫油栈,今天的叫法是油库。油池、油栈、油桶、油听,都是油料储存设施。

19世纪初,英美在中国各地建火油池,几乎一开始都遭到反对。首先,这是一件被视为有辱国家主权的事。其次,火油池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然而,在国力弱的大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外火油池交涉,几乎都是以清政府的妥协而告终。

杭州英商亚细亚火油池的建设,亦是如此,尽管就此事中英双方交涉了一年多。

1906年,英国人私自在拱宸桥西、英领事馆西面约一百丈的地方租了一块地,拟建造可储火油250吨的油池两所,并于8月由驻杭英领事照会杭州洋务局,要求批准。

应当肯定的是,英国人在此事上所选择的地方,某种程度上对安全隐患已做了较好的考虑,所以他们很自信地说:“该地偏僻,四面并无居民不致有延烧危险。”

然而,英国人的这一行径仍是违约和对地方生态环境与生产是有潜在威胁的。

官方的反对理由是“有碍地方”。既然四面无居民,那么所谓“有碍地方”之处在哪里?我的猜测是,指的是万一油品泄漏将对田地造成灾难。因为当时的中国本质上仍处于农耕文明时期。

因此,这样的理由对于已经成功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人来说,恰恰更为有利。但杭州从不缺有识之士。相对于安全隐患这一苍白无力的拒绝之词,拱宸桥商会的反对依据则彰显出最大的理性,也更义正词严。

拱宸桥商会的绅董们紧急集议后通过媒体发声:“约章载明,洋商不准在内地设立行栈,拱宸桥西岸本系内地,况火油池更为洋商危险之行栈,实与约章不符,恳请洋务局驳拒。”

内地,即非租界,更非通商场,乃中国人拥有主权的地方。

然而,在晚清,跟外国人谈法律?既然综合国力强的时候都得讲拳头,那么积贫积弱没有拳头的时期,人家更不会买你账。当拱宸桥商会跟英国人说你们应守约章的时候,英国人则搬出成例——搬出南京、镇江的火油池也不是在租界内的例子。

拱宸桥商会一面怼洋人所搬南京、镇江之例是本地商民自己放弃了约章之故,一面呼吁杭州商界坚持抵制,并恳请洋务局支持杭州、驳拒英人企图。

援引成例,是晚清时期外国人在中国的行径中的一个关键词。援引成例,也是外国人在不想“依法”之际,最有利的“理据”。

于是,驻杭英领事通过驻京英使向清廷外务部提出抗议和要求。

这种以外交仪式为包装的照会,实则是施压。起初,清廷支持浙江官方。然而,不到三个月,风向便转。

北京既然同意了,浙江只好照办。当然,英方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

一是地点改为离拱宸桥更远的地方,具体位置在拱宸桥北面,距日租界约1.6千米的运河西岸(三里洋),由两座储油池,一家灌油厂组成。

二是英方需为安全隐患预存保障金,作为油池出现安全事故后的抚恤金(此条款英商并未执行,而是由保险公司代为担保)。

小河油库,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

1907年,拱宸桥北英商亚细亚火油池建成后,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为此自备了“亚细亚号”驳船,将煤油从上海走运河航线运来(船型为大型内河平底油船,船上机器用煤油,不用煤炭)。

有英国例子在先,法国、美国借机纷纷提出要在拱宸桥一带创办油库。或因浙江官方的抵制,或事逢辛亥革命,或是有别的原因。总之,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然而,于我来讲,最大的疑问是:为何英国人建拱宸桥火油池之前,占据市场份额那么大的美国油商不提出在拱宸桥建火油池?

我的答案来自我的猜测。首先,可能恰恰是因为美商认为已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只需笼络好代理商便可。其次,作为最大的供应商也掌握着最大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杭州与上海那么近,暂时他们没有必要特别为节约成本而在杭州与地方官商闹不和。

直到1910年,“美孚”才在拱宸桥开办洋油行(具体位置不详)。

无论是亚细亚,还是美孚,外国商人在拱宸桥周边的油栈和油行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个后来得到改造,成为小河油库,系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

小河油库的前身,说法不一:据当今一些资料描述,前身是“美孚”在杭经销商德生煤油号的简易桶(听)装油仓库。

另有说法,拱宸桥西登云桥边,还有过一家代理美孚煤油的泰和火油厂仓库。

但据《中国的帮会》一书,抗战胜利后,作者卫大法师曾请人帮忙调查拱宸桥一带的青帮遗迹,登云桥南的油库叫亚细亚光华火油池。

1930年,华商在沪创办光华火油公司,后因不敌美孚、德士古、亚细亚三家外企联手挤压,亏损惨重,只好将公司卖给亚细亚和美孚。因此,亚细亚光华火油池,其意当是销售和储存亚细亚火油的原光华公司的油库。

那么,登云桥畔曾有过的火油池,究竟是四家:瑞记煤油行、德生煤油号、泰和火油厂仓库、亚细亚光华火油池并存,还是一家迭代而所发生过转让、并购、重组之事?

我曾多方寻求帮助,想找到小河油库前身为“德生”这一说法的原始资料,然而至今仍无所得。在纷纷纭纭的说法中,小河油库之地在1947年前后究竟可能属于哪个商号,在目前没有更多原件资料的情况下,我认为可能存在并购重组的迭代情况。

1924年《铁路公报》(第128期)上,刊登了一张江墅铁路拱宸站铁路船埠的照片,显示登云桥边的运河西岸有一个“德士古油栈”。这个油栈,很可能就是卫大法师书中所提及的亚细亚光华火油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任轩    编辑:钟一鸣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村支书当了回动漫配音员 国漫《下姜村的共
国庆假期,西湖西溪送上文化体验活动“大礼
地面公园可休憩,地下默默处理污水 杭州七
​领跑长三角双创大潮!上百名精英齐聚20
“无废亚运”在行动, “绿芽儿”等你一起
营造钱塘重才爱才氛围 钱塘区举办“杭帮彩
2022年杭州市"最美窗口""最美办事员
6岁女孩掉入河里,9岁少年跃入河里将她救
妈妈浙大读博成儿子"学妹":不要轻易给自
短尾猴觅食“卖萌”被红外相机拍个正着

杭州影像


杭州空港高架路、空...

国庆假期杭州会热到...

谁是“虾王”?萧山...

萧山老年人体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