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小时 从江苏南京抵达安徽芜湖的长江边 都市快报 用一个周末、两天时间,拿着一张交通卡,走遍长三角,打卡世界遗产的旅程,是不是既好玩,又很有意义?
昨天早晨,我在苏州的蒙蒙细雨中醒来,开启了这次打卡长三角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二天。 明孝陵 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每到秋天有很多杭州人来打卡 昨天早上8点06分,我在苏州火车站坐上开往南京方向的G7102次列车,1小时20分钟后到达南京火车站,二等座票价99.5元。 之后,我依然刷着交通联合卡,进入南京地铁乘车,乘坐3号线到达鸡鸣寺地铁站,又换乘南京公交20路去明孝陵。 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门票70元。它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占地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说起明孝陵,很多人都知道里面有“神道”,它蜿蜒曲折,环绕三国时代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 神道的东段,路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象、麒麟、马等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明孝陵神道的最佳观赏季节通常被认为是秋天,道路被金黄色落叶铺满,美丽炫目,我有很多杭州朋友专程在秋天赶来打卡。 眼下虽是夏天,但神道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同样美不胜收,身在其中,感觉清新自然,还有着夏日里难得的阴凉感。 公交、地铁“洞穿”而过 南京城墙正准备申报世界遗产 从明孝陵出来,我坐南京公交20路返回南京市中心。途中,公交车经过了南京城门太平门,以“洞穿城门”的方式越过南京城墙,进入市中心。 下午当我乘坐地铁去南京火车南站坐高铁时,地铁列车也经过了南京城门长干门,同样通过“洞穿”城墙,驶出了南京城的最核心。 公交、地铁穿越城墙的画面,是六朝古都南京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修筑于明朝的南京城墙,在山水之间蜿蜒盘桓33.7公里,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它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墙,也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南京的城墙
目前,南京城墙正和西安、临海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城墙,一同组成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准备申请世界遗产。 在南京城墙之内,有着很多美食。 昨天中饭,我在南京美食集聚地之一的红庙,品尝了特色小吃鸭血粉丝汤。 一碗鸭血粉丝汤由鸭血、鸭肠、鸭肝、鸭汤等加入粉丝制成,曾有南京人戏言:“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这足以体现南京人对食鸭的喜爱。 离开江苏南京不到一小时 我已站在安徽芜湖的长江畔 下午3点54分,我在南京火车南站,坐上了开往本次旅程最后一座城市——安徽芜湖的G7093次列车,半小时左右抵达,二等座票价31.5元。 离开南京不到一小时,我已经站在芜湖的长江畔,欣赏“大江东去”的雄伟壮观了。 而此时距离乘坐地铁从南京城墙下穿出,也才过去一个多小时。 全国文保单位芜湖海关旧址,就在长江边,这是一座精美的西洋式钟楼建筑,于100多年前建成,每层的窗户各具特色,二、三层为圆形舷窗,二层舷窗上为半圆斗拱、下为项链饰纹,既融合了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古典原则,又吸收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潮流。 芜湖海关旧址 游览过芜湖海关旧址和长江之后,天色渐暗,我前往凤凰美食街,品尝芜湖特色美食虾籽面。 虾籽面是芜湖当地人念念不忘的“奢侈品”,曾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年过七旬的芜湖市民潘先生坐在我旁边吃面,他说,在他小时候,只有生病或生日时,才能吃到一碗虾籽面。 虾籽面 耿福兴的虾籽面采用长江中青虾的籽,配以多种作料,制成高汤,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鲜美异常。这样一碗虾籽面,每碗售价10元,蛮实惠的。 美美地吃完面喝完汤,芜湖已灯火璀璨。我也即将结束本次周末两日长三角世界遗产之旅。昨晚7点54分,我在芜湖火车站坐上G1881次列车,返程回杭。 苏州人乘坐高铁去无锡上班 马鞍山人带孩子在南京过周末 除了沿途美丽的风景和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昨天的旅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三角不同城市之间的融合感,或者说“同城感”。 昨天早晨,在我乘坐的G7102次列车上,我遇见了家住苏州新区的苏州人郑先生,他说,乘坐这趟列车,从苏州至无锡仅需约15分钟,他每天坐高铁到无锡崇安寺附近的单位上班,不会觉得任何不便。 “苏锡两地一直交流非常密切,距离也非常近,天气好的时候,在无锡市区的高楼上,就能看到苏州城里的房子。”郑先生说。 昨天下午,我在南京火车南站等候G7093次列车时,发现这列开往安徽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城市的列车,候车乘客非常多。 站台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从南京上车,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大多是周末来南京游玩的安徽人。 我和一位马鞍山来的龚女士闲聊,她说,她早上带着女儿坐高铁来南京,逛了新街口,吃了粤菜,给女儿买了玩具,现在准备回马鞍山,“回家吃晚饭。” “我们马鞍山有很多人在南京上学、工作和生活,我也经常跑到南京来,马鞍山和南京越来越像一座城市了。”龚女士说。 快捷发达的交通网络,将长三角的城市紧密串联在了一起,给不同的城市带来与日俱增的融合感,也让我们用周末两日时间“走遍长三角三省一市”,打卡分布在不同城市间的世界遗产成为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