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IP激活新消费 今年疫情期间,线上线下加快融合,文化、旅游等行业跨界营销,消费业态更加丰富多元。夜经济全新的商业格局和形态,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夜间消费方式和理念。 七月下旬,每到周末的傍晚,位于运河文化夜地标区域的远洋乐堤港广场上都会聚满人群,这里每周策划播放三场露天电影,为阔别影院半年之久的市民提供了不少心灵慰藉。通过与浙江时代院线合作,被搬到室外的还有全套的爆米花、饮料及周边柜台。今年刚开业的武汉品牌靓靓蒸虾就在观影区正对面,外摆餐饮区成了食客争抢的香饽饽,丰富活动带来人流,让该店夜宵占比全天45%,每晚可吃掉约900斤小龙虾。 新供给的增加让更多杭州民众愿意为夜间休闲服务买单。为了满足消费需求,今年街区的夜生活“开放空间”概念被再次强化,不仅在夜市功能分区上划分出了市集练摊区、音乐演绎互动、宠物区、运动区等,在招商时也要求入驻的品牌延时经营至凌晨3时,并鼓励商家出店经营。今年5至7月乐堤港同比客流达110%,销售同比增至125%。 “湖上夜巷”兔子灯彩摊位的老板陆衡,则惊讶于杭州为文化产品消费的热情。被夜巷的招募吸引,陆衡带着家族手艺“江苏省如皋市灯彩”来到杭州,一跃成为市集上最受欢迎的摊位。孩童幼时提兔子灯玩耍的传统,在江南一脉相承。常有家长带着孩子专门赶来买一盏兔子灯再去逛西湖,一盏手作兔灯几十元,每晚能卖出四五十盏。热门的还有隔壁杭州老冰棍,雷峰塔、三潭印月等原创造型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每晚最多能卖出900支。截至6月底,“湖上夜巷”已累计吸引消费者900万人次,销售额1100万元。 夜间新经济浪潮,也促使一些老牌商家转变经营理念。6月下旬,“老头儿油爆虾”胜利河美食街店在全杭州首次提出延时经营,熟悉的橘红色招牌上“夜宵至凌晨02:00”的标注十分醒目。“以前有游客特意赶来,但因为到了闭店时间只能失望而归。”门店负责人林辉成说,在夜经济的潮流中,固守传统已很难维持,只能顺势而上。他向记者展示了日夜两张截然不同的菜单,夜宵菜单增加了烧烤、卤味等,并特意保留了酱鸭等招牌菜。 “拓展经营空间,丰富经营业态,让人们更愿意消费,正是杭州夜间经济提档升级的重要手段。”吴慧玲说,杭州夜间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传统的商圈、夜景等消费场景,更要鼓励以观光餐饮、休闲娱乐为主的云端经济、后街经济和线上经济。提振夜消费,下一步还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夜空间和夜体验。 随着富阳、临安等外围城区城市化的发展,杭州夜生活半径也应从中心城区向外围扩展,打造近郊独具特色的夜间经济聚集区。此外,还需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创造全新消费体验,如借助“互联网+生活服务”模式,进一步挖掘“到家”场景的夜间消费潜力,并推进智慧商圈、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新零售。在当下未来社区的建设中,也要提前规划新型服务场景,以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 而要使杭州之夜更有“存在感”,从刻板印象中脱颖而出,则需要更精准的发展定位。“老底子的休闲加上国际化视野,可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潘毅刚认为,一个代表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一定是人口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作为全球人才蓄水池的杭州,要突出特色,引领风尚,其夜生活还需更精致、更包容。 【记者手记】 统筹有“度” 管理要“细” 夜间经济一头连着稳就业保民生,一头连着促活力助发展,已成为当下提振经济的重要一招。城市夜晚热气腾腾,精彩背后是对政府统筹和城市管理的考验。 要将纸面上倡导发展的地标,变为百姓认可的地标,引入市场主体后,还需政府在创新中护好夜地标消费场景。采访中,我们见证了“城中里巷”诞生前的过程,这场大型的夜间活动位于市中心,持续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涉及部门广。为了使活动赶上夏天纳凉的旺季,公安、城管、交警、卫生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快审批流程,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在一周内完成了活动审批和上线。 其中,下城区副区长唐锋还多了一个新职位——“夜间区长”。在他看来,夜间区长的设立,就像一个良好的信号,引导商家能放心开展夜间经营,为他们提供宽松灵活的环境。并让他们在遇到难题和障碍时,有明确的寻求帮助对象。 一些专家更提出,提振夜消费要从供给侧发力。如针对我们目前仍旧短缺的文化消费、服务消费等载体,政府要从空间供给、政策供给上提供通道,给夜间书店、剧场、灯光运动场等更优越的生长空间。此外还应增加柔性执法等也需加强。 统筹有“度”,管理要“细”,夜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