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院风荷烧烤的故事还有多少人记得?消散的烟火气背后,是杭州人的两次选择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2-24 07:26   

杭州日报讯 说起曲院风荷,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源自视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过,对于一部分老杭州人来说,曲院风荷曾经是一个足以让人流口水的地名,在那个地方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不是荷花香,而是烧烤独有的烟火气。

在杭州的城市记忆中,曲院风荷的烧烤是“舌尖上的西湖”中较为特殊的一笔。尽管这一笔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对于享受过那种湖边野食的人来说,一个烧烤灶,几袋烧烤料,七八好友围坐烧烤,就是那个时代最潮的休闲方式。

当年的水杉林还在,曾经的味觉符号却已隐没,而曲院风荷烧烤的故事,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无到有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鲁迅先生的这一名句来描述曲院风荷烧烤的“诞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曲院风荷本来是没有烧烤区的,自发前去烧烤的人多了,才有了最早的烧烤区。

朱晓峰,西湖景区灵隐管理处工作人员,1983年曲院风荷开园时,他便在那里工作,而他对于曲院风荷烧烤的记忆,还得再往前推10年光景。

谁是曲院风荷第一个烧烤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无从考证。不过,老朱很明确地说,上世纪70年代,曲院风荷就有人在烧烤了。当时,他还在马市街读书,经常会和哥哥姐姐或者同学到曲院风荷烧烤。“那个时候,烧烤的位置不是在后来大家熟悉的密林区,而是在现在风荷御酒坊的位置。”老朱说,当时的烧烤区是一片树林,没有什么建筑物,场地也开阔,很适合烧烤,“几乎都是中小学生结伴来烧烤,大家各自带点青菜、年糕之类的,集体动手,搭灶台、捡柴火,做一顿吃吃。”

为什么那个年代的青少年会去曲院风荷中的这块林地烧烤呢?因为那里有很好的“后勤保障”。当时,林地旁就是部队驻地,驻地官兵很热情,学生们用自来水洗菜洗碗都不受限制,所以,大家都乐于去那里烧烤。那时候的家庭子女多,孩子们从小就自理能力强,男孩砍柴生火,女孩摘菜下厨,曲院风荷的“第一代烧烤区”就这么被他们带热了。“我读书的时候,大家带的烧烤材料都蛮简单的,能弄几块年糕就很开心了。”老朱说,“等我到曲院风荷工作的时候,看到小孩子带的食材就越来越‘豪华’了。”

上世纪90年代:“烧烤盛世”来临

一座难求,还带旺了其他游乐项目

1989年,曲院风荷公园在密林区做了一次提升改造。正是这次改造,拉开了之后十几年“烧烤盛世”的大幕。

现在曲院风荷的密林区里满是高大挺拔的水杉,这片区域是有来头的。早前,西湖疏浚挖出来的淤泥都堆积在这片区域,因此,这片区域的土质松软,人走上去就像踩着海绵。1989年,公园在这里建造了21间小木屋,并在邻近的湖边造了码头、儿童乐园,作为特色休闲项目对外开放。由于当时的烧烤已经有些名气,公园也看好这一项目的发展前景,便将它作为正式项目来经营,开辟出曲院风荷的“第二代烧烤区”。“烧烤区的面积比原来大多了,有8亩到10亩地。我们提供炉灶出租,一开始只有20套,后来慢慢增加到100套。最早我们还是用柴火,1995年之后,我们改为提供白炭。”老朱说。

上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远没有如今那么快,围炉烧烤可以玩上一整天。很多时候,人们早上9点半来到曲院风荷,准备好食材,在公园里转一圈,然后边烧烤边闲聊,到下午4点多还未必肯走。随着到曲院风荷游玩的人越来越多,烧烤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烧烤位经常一座难求,特别是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必须提前电话预定,若是“临时起意”,就只能站在边上看别人吃了。

烧烤还带旺了公园其他游乐项目。“那阵子,电瓶船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都是人等船,从来没有船等人的。”一位电瓶船售票员这样回忆当年的红火景象。

推荐阅读

杭州最新一波人事任免名单来啦!

在杭一批事业单位招聘316人,找工作的赶紧收藏!

心疼啊!杭甬高速上一脚刹车,多辆全新宝马遭殃……他负全责!

2020年大学自主招生可能将全面取消?这个消息可信度多大?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栋  编辑:吴阳杰
返回